第28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士的數量本來就不多,連續消耗之下漸漸抵擋不住,戰勢一旦轉折,馬其頓大軍的進攻便成摧枯拉朽之勢。
腓力二世先攻打基巴達,有很現實的考慮,因為基巴達同盟並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只要打敗了強大的基巴達軍團,這個同盟中的其他城邦則可不戰而下。
基巴達同盟是依靠基巴達戰士強大的武力維持的,實際上是馬其頓人征服與奴役其它城邦的一種同盟。基巴達人的殘暴統治與壓榨掠奪,早就引起了同盟內部其他城邦的反抗情緒,基巴達軍團一敗,各城邦幾乎都是主動歡迎馬其頓大軍的到來。
馬其頓大軍一直打到了基巴達城下,已無退路的基巴達人誓死保衛自己的城邦、堅持血戰到底。如果強攻基巴達城的話,勢必傷亡慘重,還可能被雅倫人偷襲。腓力二世做了個決定——對基巴達的進攻到此為止,留下基巴達城邦,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基巴達城邦公民不事生產,完全以軍事征服為目的而訓練,靠征服與奴役其它城邦而生存。如今基巴達戰士折損了大部分,所征服的領地也全部失去,只剩下了他們自己的城邦。如果逼得太急,基巴達人在覆滅的威脅下會血戰到底,這對馬其頓也沒什麼好處。
馬其頓王國已經達到了戰略目的,瓦解了基巴達同盟,基巴達城邦就關起門來自生自滅好了。馬其頓已經佔領了希頓半島三分之二的疆域,小小的一座基巴達孤城對其再也構成不了威脅,殘存的基巴達戰士或許還有守城血戰的勇氣,但再也無力發起反攻了。
瓦解基巴達同盟,只留下一座孤城基巴達,腓力二世順勢調轉大軍攻打雅倫。這一戰與攻打基巴達不同,雅倫同盟是由經商貿易結合起來的利益共同體,腓力二世是以復仇者的身份而非解放者的身份出現的,因此對方的各城邦聯合而戰。馬其頓大軍需要一步步蠶食,而不能一戰而定。
腓力二世先沿海岸線攻佔了一個港口城邦,切斷了雅倫同盟一條重要的海上補給線,然後避開雅倫海軍又從內陸迂迴,一個城邦一個城邦的佔領。馬其頓越戰越強,雅倫同盟越戰越弱,最後只剩下了幾個重要的城邦,依託彼此之間的交通聯絡以及海軍支援苦苦支撐。
腓力二世並沒有急於求成,新佔領的疆域需要鞏固消化,馬其頓統一整個希頓半島的形勢已不可逆轉,他還要為下一個戰略目標做準備、組建更強大的馬其頓軍隊。
腓力二世領軍征戰,勝利的訊息不斷傳來,而留在王都中監國的亞歷山大在眾臣的輔佐下,將日常軍政事務也處理的很好。他在新的疆域中募集兵源又組建了兩支兵團,這次他沒有再連續擔任軍團長了,而是把組建與操演新軍的任務交給了親信手下。
年輕的亞歷山大先後擔任過三個軍團的軍團長,他提拔起來的親信又組建了另外兩支軍團。這位王子很快又迎來了監國以來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每年一度的德爾菲神諭大典。如今腓力二世領軍在外征戰,將由亞歷山大代表馬其頓王國主持這次大典。
今年的德爾菲神諭仍然將由阿波羅神殿釋出,主祭的地點在德爾菲的阿波羅神殿。
歷史的改變有一個過程,雖然馬其頓已經佔領了聖地德爾菲,但畢竟是新入主不久,很多事情還需要得到當地祭司集團的支援,因此沒有立刻下令改變德爾菲神諭的形式,仍由阿波羅神殿釋出。
等到將來馬其頓王國完全控制住形勢,而德爾菲傳統的祭司集團也不再有力量反對時,估計這段歷史才會發生真正的變革。還不到二十歲的亞歷山大要主持如此重大的儀式,而且是整個希頓半島上最隆重的典禮,他非常興奮。
亞歷山大的宮廷教師亞里士多德當然要隨行,教授這位年輕的王子典禮上各種必須的禮儀。而梅丹佐也去了,是亞歷山大央求他一起去的。這段時間亞歷山大與梅丹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