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開了吵,只能嘟囔道:“知道我做不來,還非要讓我上。我要說不幹,肯定又賺不了好。自始至終,都是我一個人不對,你們都是諸葛亮……”
抱怨跟牢騷都無濟於事。
二舅和鄭屠他們齊聚三房,商量下一步的走向。
大家一致認定,這次事件肯定已打草驚蛇,楊老太爺那邊定會提高警覺、加強防範。
想要走出棲鳳鎮,怕是要難上加難了。
進過了一段沉默後,陶老太爺沉靜地做出了總結:第一,必須儘快安置災民、救助病患;第二,必須趕緊地把訊息送出去,讓縣衙及早派人過來賑災。
先說安置的事兒。粗略計算了一下,急需人群約有三四十,這不是個小數目,安置在哪兒?
病患情況不明,還有待做仔細的診斷。萬一是疫病,倘若不加以規矩,任其隨處輾轉,必定會將疫病傳給更多的人。因此,病患者還需要一個集中安置點。
與會的都是小門小戶,誰家都提供不出那麼大的空閒以供使用,怎麼辦?
人群后一直默默觀望的釋然輕輕吐出來三個字:“六出寺。”
六出寺!
別說,還真是個極佳的選擇。陶老太爺權勢再大,也只能約束俗世中的鄉民,卻沒有資格過問寺院的事務。
出家人,慈悲為懷,這個時候可不正是表現的好機會麼!
即使是六出寺一個和尚也沒有了,但是那些僧舍還在,還在空著。別說住進去三五十人,就是百八十人也沒什麼問題。
而且廬山山勢高,洪水再大也淹不了廟門,實在是躲避災禍的有利位置。
陶老太爺有所顧慮:“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遠離街市,來去多有不便。”
碰到病來如山倒的,要去山下買藥,來回這段路可不短,萬一耽誤了救治怎麼辦?
一老者搖搖頭,提出了不同意見:“遠一點也好,萬一有什麼疫情,也免得帶累了山下的人。”
只是,要先去廟裡打個招呼才好。
陶氏這時插了進來:“這事兒交給然兒去說最合適。她不好那會兒,多虧了裡頭的大和尚唸了幾場經,才好了。”
聽了這話,眾人不禁一起驚訝:“這件事,怎麼沒聽三娘提起過?”
“小孩子一個,七八歲本來就是道坎兒。有個小病小災也正常,哪值當地大題小做。扛過去是她的造化,抗不過去是命。不都是這麼過來的麼!”
聽陶氏這麼說,眾街坊不免又是一頓感慨,直說她為人低調沉穩,盡顯陶家之風。
“訊息要怎麼傳?”二舅率先想出了辦法,“縣衙麼,姐夫最熟,讓他跑這一趟應該最合適。”
大家相顧點頭,就連陶氏也覺得很行得通。
“口說不作數。”陶老太爺提議,“咱們必須得能拿出個憑證來才好。”
這個好說,準備份狀紙就對了。
眾人的目光就一齊對準了大舅。
桂月即刻在東間炕上擺上了炕桌。釋然取出兩張上次爾雅贈送的好素箋,然後捲起袖子開始研墨。
大舅咳嗽了一會兒,咳夠了,平定了一下氣息,脫鞋上炕,端坐桌前,從容地挽起衣袖,提筆蘸墨,舔筆之際,凝神專注,隨即徐徐落筆。
幾個孩子大氣不敢吭地圍在一旁,看得目不轉睛。
“這套文具不錯。”寫了一段後,大舅隨口說道。
湖筆,端硯,徽墨,青田石鎮紙。
這怎麼可能是大姐家能置辦得起的,別說一整套,就是一件,也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
不出所料,釋然的回答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