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信王聽天啟這樣說眼睛都紅了,說道:“皇兄對臣弟的情義古今罕有,臣弟也希望兩位皇侄也能像你我兄弟這般。”
劉宗周輕咳了一聲說:“這是皇上的家事臣等不便多言,我們還是先說說怎麼讓百姓切實感受到他們能夠享受皇上讓出的權利。”
天啟說:“這個問題很簡單,對國家的治理是讀書人的事,這一點朕贊同也不想輕易改變,因為人只有讀書才會明理。明瞭理才會通理,通理之人才會在治理國家時不會一意孤行釀成大錯。要讓百姓感受到享受了權利,感受到他們也是國家的主人,就是要在治理國家時聽從他們的意見,只有他們的意見得到尊重他們才會有主人的感覺,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天啟話音一落就聽到高攀龍輕輕“啊”了一聲,天啟問:“高大人想起了什麼?”
高攀龍若有所思地說:“皇上這話讓臣好像明白了點什麼,但仔細一想又想不起來。”
天啟笑道:“高大人是不是想起了一開始說的話?就是地方輔政部門中人經驗不足將一般事務處理成特殊事務了?”
高攀龍想了想大聲說:“對!就是這事!臣這幾天一直在想為什麼地方輔政部門處理起事來就有那麼些磕磕袢袢呢?對其它部門來說我們監政院是監政院,但對皇上來說我們監政院就是輔政部門啊。監政院成立這麼久我們自認還是合格的,皇上也沒有嫌棄我們說哪裡不行辦事不力,怎麼地方輔政部門就不能勝任?”
293 知行合一(下)
高攀龍的話一說出來大家都覺得好像是那麼回事,同樣是輔政部門為什麼地方部門跟京裡的中央部門比起來就差那麼多呢?雖說地方人員的素質要低一些,但他們遇到的事務同樣也要小要少得多,怎麼就會一不小心把一般事務處理成特殊事務?就算他們的能力有欠缺那些監政官可都是以前的候補官員和都察院中的御史,平時說起治國理念一個個都是舌綻蓮花頭頭是道,不會都是馬謖樣的人物只會說得好聽遇到真正事務就束手無策了吧?
天啟說:“開始朕就覺得這問題跟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有相通之處,既然如此我們就把開始說的權利分清楚,看哪裡出現了問題就解決哪裡,解決了這一處的問題說不準另外一處的事也會迎刃而解。”
劉宗周問:“皇上準備怎麼分怎麼做?”
天啟說:“剛才已經說過,國家的所有權分成三部分,按時間分可以分為過去、現在、將來,這三個時間段的人之權利都必須在現在人身上體現,那麼就必須有三種不同的人群去代表這三部分人,而且代表三種人的不同代表還必須在治理國家中發揮作用。以現在監政院你們幾個人的組成為例,有聖學院的人有博學院的人,還有都察院和政務院中的人,聖學院中人都是些有經驗的老臣,博學院中的人能發現或發明新東西,正可以代表過去和未來兩類人。”
大家聽天啟一說頓時都不住點頭,都想這話有道理,過去的人並不非要說他們已經死了,只要是離開主要崗位的都可以算在內,未來的人也不一定非要指還沒生下來,只要他們還沒有成為治理國家的主角但終會到來,也算是未來之人。聖學院和博學院在成立之初大家都不看好,很多人都想著一群過氣的老臣和一群只會搞些歪門邪道的書生能做什麼事?誰知道後來人們才發現過氣的老臣經驗豐富,書生們也不全搞的歪門邪道。
其它什麼曆法和算術等就不必說,只說徐光啟搞的那些耐旱高產的品種就解決了很多人肚子餓的問題,還有倪元璐跟博學院中人聯手搞的手雷和新型大炮,硬是讓在遼東方向感到無盡壓力的明軍感受到了自信和自豪。在政務和吏治方面聖學院和博學院也有很多建議,避免了官員間因為交流不暢產生的沒有必要的衝突,有時候經驗是很有用的,從書本上總結出來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