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在精準度上面,差了美國很多,但是,成本方面,就相差了不知道多少倍。
為什麼,華夏的武器出口的時候那麼受歡迎。
甚至,價值一百萬軟妹幣的武器,直接從紅色變成了綠色(軟妹幣變美元),有了六七倍的利潤之後,人家購買的人,還是那麼的欣喜若狂,直呼便宜,原因就在於,華夏的成本低廉。
雖然,廉價的另外一個代名詞,就是質量不好。
但是,對價效比進行比較的話,華夏的武器,還是有著極大的優勢的,而且,相差的那些價格,並沒有讓武器的效能,相差到相同的地步。美國發射十枚導彈的成本,華夏。甚至可以發射一百枚導彈,這就是差距。
而在效能方面。就更是如此了。
但是,以價效比來說,如果,是在差不多的條件下,一架猛禽所能夠攜帶四枚空空導彈,而十架殲十呢?(單論成本的話,一架猛禽的成本,可以製造大概十五架殲十,出口價另算)。如果雙方的戰場環境差不多,很明顯,十架殲十更有戰鬥力。
這就是雙方各自的優勢所在了。
美國,在太平洋上空,比華夏更加的具有優勢。
因為他們的單機效能,非常的優異,完全可以在超視距之外,對華夏的戰鬥機,進行打擊。而數量上的優勢,就變得不是那麼的明顯了,但是,一旦形成規模了之後。十倍的戰鬥機,所能夠發揮出來的戰鬥力,自然。比數量稀少的猛禽,更強。
美國不可能用數量。去堆自己的戰鬥力。
因為他的全球戰略問題,顯然。需要更少的人,更少的裝備,來發揮自己的戰鬥力,來增強自己在世界的影響力,一旦人員、裝備數量多了,相對的,維護成本,也會急速的增加。
所以,他們只能是朝著高科技,更先進的方向,進行發展,努力維護自己的領先優勢。
而華夏,因為沒有那麼大的目標,或者說,在目前來說,還是以國家防禦戰略為主,伺機,尋求進入太平洋地區的通道而已,沒有龐大的外勤壓力,沒有巨大的外地駐兵的壓力,(戰鬥裝備、人員多了之後,後勤壓力大,補給困難),所以,可以在保證裝備的先進性之後,儘可能的,降低其生產、維護成本。
像許多年前生產的殲七戰鬥機,數量足夠龐大,即使老舊的型號,其上面的零部件,都可以整合起來,進行使用。
對外出口的那些梟龍戰機,有百分之六十的零部件,可以通用,很顯然,這款與巴基斯坦共同研製的戰機同樣是秉承了那種簡單、實用、廉價的思想,就像二戰時期的蘇聯坦克一樣,生產、維護容易,成本低,不需要飛行員,有太高的學歷,在短時間,就能夠真正的形成戰鬥力,無疑,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戰略與戰術的關係,從這裡,也是可以看出來的。
因為華夏的戰略,是國土防禦作戰,那種高效能高成本的戰鬥機、武器裝備,雖然需要,卻沒有大規模列裝的必要,有那個技術儲備就可以了,更多的,還是裝備一些成本低廉又足夠實用的武器。而美國,因為要實施他們的全球打擊的戰略,就需要更加先進,效能更強的戰鬥機、轟炸機之類的,所以,他們就需要不惜血本的進行研究,同時,儘可能的保持自己在科技上面的領先優勢。
而戰術層次上面呢。
比拼的,就是你常規的戰鬥能力了,你的實力有多強,不是你說說,就可以的,要真正的打過了才知道。
比拼的實際上是一線的戰鬥力,就好像f…22猛禽一樣,你不能說,你只裝備了十架,就一定能夠完爆對方裝備的五十架戰鬥機,這要真正的打起來,才能夠知道的。
孟巧生,很明顯的,就是看到了這一步。
戰術方面,印尼,是最容易作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