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的生產方式〃①。在中國進入近代歷史的同時,歐洲中心主義的歐洲現象,幾乎成了一種固定的經濟與文化模式。
鴉片戰爭使中國文化精英開始探索英倫之旅(1)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對世界地理和外國狀況的認識非常罕見,〃中國固有史志,記載歐洲事物甚少。尤其是對歐洲列強,記錄更缺。較早的世界地理知識,多出於耶穌會士之手。而1840年以前,中國人的較為可靠的參考書,僅有陳倫炯的海國見聞錄(1730),王大海的海島逸志(1806)和謝清高的海錄(1820)〃②。面臨鴉片戰爭時期嚴重的民族危機,一些有識之士越來越感到認識外部世界的必要性,即所謂〃籌夷事必知夷情〃,亦即〃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在這種類似的〃經世致用〃動機之催化下,出現了不少介紹外國概況的書,最著名的當屬林則徐的《四洲志》(1841)、魏源的《海國圖志》(1843)、梁廷楠的《海國四說》(1846)、姚瑩的《康紀行》(1846)、徐繼畲的《瀛環志略》(1848)等。中國傳統的一元世界意識委實顯示出歷史觀的幼稚。儘管上述著說或多或少以過於簡約的形式介紹了世界地理以及外國曆史政治概況,在19 世紀下半葉知識階層中產生了少許的影響,但是,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說,這一〃地理發現〃的混沌狀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似乎並不怎麼令人信服,至少大部分中國人並不以為然。
鴉片戰爭過後,〃雨過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①的〃士大夫〃大有人在,但〃志士扼腕切齒,引為大辱奇戚〃②者也是不少。介紹西方及周邊國家的史地書籍紛紛刊出,有的宣稱〃是誠喋血飲恨而為此書,冀雪中國之恥,重邊海之防,免於胥淪鬼蜮〃……尤以戰艦、火器、兵制都應師法英吉利。1842 年10 月,江南司郎中湯鵬上折籌議善後事宜30條,就防範英國及其與國之法,論及朝廷必須在軍事、吏事、風俗、菸禁、人才、考試製度等方面進行改革③,可以認為,這是當時京官中最具有士大夫思維方式的一份改革方案。
王韜是那個年代中的一個文化精英分子的特例,1867 年12月15 日,他前往歐洲。在英國,那裡的市政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他的記述中,英國城市中樓房林立,商號鱗次櫛比,〃車馬往來,絡繹如織,肩摩轂擊,鎮日不停〃。寬廣的街道中間走車,兩旁行人,間有木柱標誌,井井有條。〃每日清晨,有水車灑掃沙塵,纖垢不留,雜汙務盡。地中亦設長渠,以消汙水。〃市民的日常生活極為方便,他說,〃自來水火〃勝過中土擔水燃燭千百倍,〃各街地中皆範鉛鐵為筒,長短曲折,遠近流通,互相接引。各家壁中鹹有泉管,有塞以司啟閉,用時噴流如注,不患不足;無穿鑿埂汲之勞,亦無氾濫缺乏之慮。每夕燈火,不專假膏燭;亦以鐵筒貫於各家壁內,收取煤氣,由筒而管,吐達於室。以人引之即燃,朗耀光明,徹霄達曙,較燈燭之光十倍〃。〃其餘足之所履、目之所接,無一處沒有機器……水火二氣之用,至此幾神妙不可思議矣〃。他還乘坐了火車,感覺〃如迅鳥之投林,狂飆之過隙〃。通訊設施則有密佈全國的公共電信局網路,如此等等。
鴉片戰爭使中國文化精英開始探索英倫之旅(2)
王韜在居住和旅行英國期間深感英國的典章制度〃迥異中土〃,他的書中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對英國社會的嚮往之情。他自海道進入英國時,行李由英國海關〃遣入送來〃,因而覺得不像中國海關那樣令人〃殊覺不便〃。進一步考察之下,他發現英國海關不是中國海關那樣的〃病商〃機構,而是一個〃惠商〃機構,〃蓋稅館自有運物公司經理其事,不煩客慮也〃。
在他出發前往歐洲的前一年,有總理衙門的滿人斌椿父子隨同英人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