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四分五裂的,大兒子逃一樣去了鄉下插隊,蔣衛國的妻子帶著二兒子跟女兒離婚回了位於他省的孃家,只剩下那個時候剛剛開始懂事死活不離開蔣衛國的老三。

蔣衛國跟三兒子相依為命,一起住在垃圾場邊上的棚子裡,度過了艱難的十年。也就是在那十年裡,吃盡了苦頭的父子倆身體都開始變得不好起來。

等到七十年代末,蔣衛國被平反,雖然讓他們搬回了原來的家,但是那個時候家裡邊的東西都沒了,只剩下了空空的屋子和擠在小洋樓裡另外幾家陌生人。

雖然動亂結束了,可是曾經的裂痕卻沒有消失,這個家到底分裂了。

蔣衛國沒有正式工作,原來的店鋪被關閉,摸不清狀況蔣衛國也不敢繼續經營博古軒,只能繼續在垃圾場清理垃圾,賺取微薄的薪水。

雖然日子過的很苦,但是蔣衛國還是把三兒子蔣平安教導成才。蔣平安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和身為同學的蔣忻母親結了婚。

蔣平安留校工作,蔣衛國終於不用去垃圾場裡幹活。眼看日子就要好過起來,卻沒想到病魔一下子襲擊了這個家庭,蔣平安得了癌症。這一下晴天霹靂,讓蔣忻的母親大受打擊之下意外流產,更是雪上加霜讓人傷痛。

蔣衛國只得又站出來支撐起這個家庭。蔣家的博古軒是民國時期就存在的老店、蔣家祖業。蔣家世代經營古玩,蔣衛國耳濡目染,也擅長鑑定和收藏古董。蔣衛國在垃圾場居住和工作期間,沒少利用自己的知識把被當做垃圾丟棄的古董弄回家,只不過這些東西頗有點見不得光。

恰好在這個時候國家發還了蔣衛國家裡的傢俱古董,這些東西一直被鎖在倉庫裡邊落灰,直到現在才清理出來,發還原主。

蔣衛國光明正大的變賣了古董給兒子治病,蔣平安拖了2年才過世,留下再次懷孕的妻子生下蔣忻,之後也在蔣忻5、6歲的時候鬱鬱而終。

雖然蔣平安兩口子都沒了,到底留下了一個孫子給蔣衛國。老爺子強忍悲痛把小孫子拉扯長大成人,博古軒又重新開張,有了心裡寄託還有事業,蔣衛國終於又重新振作了起來。

憑藉著國家發還和他十來年積攢的古董,博古軒重新開業之後,生意蒸蒸日上、紅紅火火。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蔣衛國和博古軒的名聲傳進了蔣平康的耳朵裡。於是他便叫上妹妹蔣平麗根據小時候的記憶,找到了小洋樓。

這個時候小洋樓裡邊的其他人家都已經搬走了,整個小洋樓又重新歸蔣衛國自家使用。

二兒子跟女兒上了門,蔣衛國這個時候已經六十來歲了,人老了之後特別容易孤獨,畢竟是親生的子女,他怎麼可能不想念。不管孩子們是怎麼找上門的,蔣衛國跟二兒子和女兒又恢復了走動。

幾年後,大兒子也開始帶著子女來探望蔣衛國,有大兒子、二兒子、女兒孫子孫女外孫女環繞身邊,蔣衛國那兩年身體好了很多。

蔣忻到外地求學,蔣平康就開始多次出入小洋樓和博古軒,每次都會打聽那些瓷器古董的事情。

畢竟是家傳事業,二兒子對古玩感興趣,蔣衛國很欣慰,於是悉心的教授。只可惜,蔣平康喜歡的是這些古玩的價值,而不是它們的歷史傳承。

蔣衛國憐惜蔣忻自小父母就雙亡,他所有的家產,包括小洋樓還有博古軒外加家裡所有珍藏的古玩都打算留給這個孫子。

這個打算讓蔣平康知道了,心中忿忿不平又焦急。不過他表面上倒是沒有顯露出來,反而是慢慢的挑撥離間。那幾年蔣忻也不怎麼回上海,蔣平康就抓住這點不放,說蔣忻不懂事等等。

蔣衛國性格嚴肅為人又有些古板,蔣忻那個時候正因為性向問題而逃避回家,叛逆又中二。慢慢的蔣平康的挑撥就讓蔣衛國對孫子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