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安森閣下,這是追擊您的賽里斯戰艦吧!?”
安森身體一僵,臉上還強自維持著笑容:“為什麼要這樣描述眼前所發生的事?”
他再轉為義憤填膺之色:“這是大不列顛的海外領地正遭受蠻橫的、無恥的、不宣而戰的攻擊!這是戰爭!那些賽里斯人無視已經締結的停戰協定,我們就該迎頭痛擊!”
沉默了好一陣,那艦長愛莫能助地聳肩道:“如果能確保這艘賽里斯戰艦一定會沉在這裡,否則……我們要做的不是反擊,而是跟他們談判,告訴他們已經停戰的訊息,安撫他們的暴躁情緒。”
安森埋下臉頰,不讓自己的驚恐表情暴露出來。
這就是他最害怕的啊,之前在加勒比海也是這樣,他曾寄望於不列顛在加勒比海的各殖民據點,還曾寄望於不列顛加勒比海分艦隊。前者是斷然拒絕了他,後者麼……就如這位艦長所說那般,如果不能確定留下賽里斯這支追兵,造成既定事實,否則不列顛海軍不會再給賽里斯送去再啟戰端的把柄。
這事一般人不太好理解,必須對此時才初生不久的國際戰爭法則有深刻了解。簡單來說,安森和施廷舸都認為他們的戰爭還沒結束,這不是情緒上的話,而是有法理支援的,停戰協定對他們這一對冤家真沒約束力。
此時停戰協定由雙方主管外交的官員簽署,已經生效,並且傳到了加勒比海,安森和施廷舸都已瞭解停戰協定的具體條款,但他們都發現,這條款對他們沒有約束力。
這個結論要分兩層看,第一層源於不列顛人的矛盾心理,停戰協定關於停戰的具體條款行文為:“雙方同意迴歸友好且平等的關係,同意在印度和南洋停止一切敵對行動……”
注意到沒?一邊說咱們兩國要保持和平,一邊說咱們只在印度和南洋地區停戰,行文如此矛盾,正是不列顛的複雜心思。不列顛當然不願意公開表態說我戰敗,印度和南洋那邊我不再插手,是你英華的地盤了。因此用這種行文委婉地表明,不列顛承認那裡為英華的勢力範圍。另一方面,不列顛人依舊自視高人一等,骨子裡還不把英華當做平等的對手來看,畢竟印度之敗,是因為英華可以全力投入,不列顛不僅只能伸一隻手,還只能用三根指頭。
跟不列顛正不斷膨脹的全球殖民勢力比,英華還只被當做一個地區性的強國,與英華的外交條約,自然跟不列顛全球佈局沒關係。這就像一個四處都有產業的地主跟某處的農人爭田,爭敗了,也就是這個地方的利益受影響,跟農人定約時,肯定不會去談其他地方的田地,與這農人沒關係嘛。
在不列顛眼中還是農人的英華,因為外交起點低,皇帝授命的目標是獨佔印度,有這樣的成就也滿足了,至於其他地方,也非英華目前所能涉足的。
因此停戰條款就留出了空白,如果雙方在其他地方開戰,那就得另當別論。
第二層原因有些複雜,談判時英華也提到了安森在南洋和南洲的破壞,但雙方在是否賠償以及賠償數額上有爭議,而安森和施廷舸此時已跑到遙遠外海去了,行蹤不定,甚至說不定都已經遇難。雙方外交官為了儘快達成協定,都默契地將此事當做未盡事宜,暫時忽略掉了,就等這場追逐有了結果,到時候再說。
因為這兩層原因,局勢就演變成這樣,施廷舸之前威懾加勒比海不列顛殖民地,現在更悍然炮擊巴爾的摩,這都給了不列顛人一個兩難的選擇,要麼接受這是一場新的戰爭開端,要麼委屈一下,把這個爭端擺平。
即便不列顛本土不願妥協,可殖民地當地人卻不願平白惹這麻煩,駐紮在殖民地的不列顛海軍分隊拒絕安森求助的原因則更為複雜,說不定雙方條件沒能談妥,安森仍然想一人包圓戰利品,因此……除非安森能回到本土,否則他就難以得到殖民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