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而已,至於用途,貌似除了用來打餈粑也沒什麼用了。緊接著砍下幾根綠毛竹,剝掉了外面的殼葉就露出了裡面綠色的竹棒子,其大小比毛竹要小一些,很翠綠,形似翡翠,很光滑,也有些像放大版的丐幫打狗棒呢。
等拿著幾跟竹棒子,又火速到附近村民家裡找來一個石槽子,也就是用石打出來的小凹槽,其實用桶或是盆就可以代替,不過既然砍回了綠毛竹,自己是配合石槽子用,把傳統進行到底了。
而餈粑的製作辦法,就是把酒米直接用冷水泡,和泡豆子什麼的一個道理,等把酒米泡到發脹就可以了,一般要好幾個小時,也有頭天晚上就開始泡的。
等酒米泡好後,在把水瀝乾,接著放進笆簍裡蒸一會就好了,千萬不能把米給蒸爛了,不然會影響口感。而一般的學校食堂,在蒸米飯的時候也是這麼幹的,就是先把大米泡上幾個小時,然後放進鍋裡隨便煮一下就可以蒸了,一般都不用把水煮開,所以學校的食堂大多數都沒有米湯提供,因為根本提供不出米湯來,而如果大米不泡,至少需要開水煮上十幾分鍾才能瀝乾水蒸,這樣就會造成浪費成本了,而泡過的米蒸熟後口感自然會差很多,而且粒粒分開,給你打三兩米,看著很多,其實絕對比不上電鍋飯煮的三兩飯。
不過製作餈粑就需要先泡酒米,而且不能用水煮酒米,等把酒米蒸好後,這裡有一個小技巧能更容易把酒米搗鼓爛,辦法就是在開啟鍋蓋的時候火速把鍋裡的開水淋在酒米上面,接著火速搗鼓,其速度要快,因為等米冷下後就搗鼓不爛了。
傳統的辦法就是把酒米放進小石槽子裡,然後用綠毛竹不停的往裡面杵,也就是衝壓,一邊杵一邊用手合米糰子,直到酒米被搗鼓成爛泥為止,這就成了。
另外也有直接用綠毛竹打酒米糰子的,打完後綠毛竹上面會粘著米粒,往些年小孩就希望上面沾的米粒越多越好,因為馬上就可以抓下來吃了。
其實還有絕招,就是用一個裝大米的大袋子,把蒸好的酒米裝在裡面,然後放在乾淨的石板或是檯面上,接著用扁擔或是大棒子不停的敲打,這就是打餈粑了,五斤米約莫敲打200下左右就可以了,這是個力氣活,只能讓身強體壯的男人來,而且速度要快,用力要猛,最好每一下敲打都用盡全力,要趕在酒米冷卻下來之前打成爛泥。打的時候需要不時翻動一下米袋子,讓裡面的酒米都能受力。
一直到打成爛泥為止,一看就知道了,這時候的酒米超級粘,手一抓上去就會粘滿米粒,不過抓一把吃進嘴裡味道卻是相當不錯,和吃大米的口感完全不同,偶爾吃一下真是享受啊。
到這裡還不算完,還要用芝麻混著大米炒熟後,搗鼓成粉末,這是用來包裹餈粑成形的。也有用炒熟的黃豆搗鼓成粉的,也有用花生,核桃等等,這就是根據個人口感來了。
這邊把打好的酒米大團子倒進盆裡,然後用手先沾上搗鼓好的芝麻大米粉末什麼的,這樣可以防止手上沾著酒米泥。在村裡,會找來一個大圓簸箕,在上面鋪上紗布,在撒上芝麻粉末什麼的,等用手抓出一大團酒米泥,接著在外面在撒上有層芝麻粉什麼的,這就是造型了,需要把這個圓糰子壓成圓餅子,大小可以根據需要來搞,一般約莫手指厚,這樣方便稍後切來吃。
這會速度也要快,因為等米糰子徹底冷了後就會變硬,把餅子壓好後,這就成了餈粑了,這時候可以趁熱撕下來沾著白糖吃,味道更好。
等完全冷卻下來會變得相當之硬,刀不磨快根本切不下來,常溫下能放二十天左右都不會壞,放冰箱裡就能儲存更長的時間。這時候可以切成條子,或是小方塊用油炸來吃,一過油餈粑裡面自然就會變軟,不過炸過之後餈粑會沾上不白糖,所有這裡可以裹著雞蛋和白糖一起炸,炸好後吃起來不僅有糯米特有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