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分割法以永祿四年(1561年)關東侵攻戰為分界線,此前關東足利家所持有的越後國、信濃國、上野國、越中國、加賀國、飛騨國、出羽國被稱作北七國。關東侵攻戰之後奪取的武藏國、相模國、伊豆國、下総國、上総國、安房國、下野國、常陸國被稱作南八國。

這十五國佔據天下六十六國的五分之一有餘。曾有人開玩笑說這是關東的“五分之一殿”。只是關東將軍府似乎很排斥這種說法,嚴厲禁止民間以任何形式提及類似的說法,理由是關東公方對幕府的忠謹,不應以桀驁不馴蔑視鹿苑院(足利義滿)的山名時義作比較。

這北七國裡有一些水分沒擠出來,比如信濃國尚有諏訪郡握在甲斐武田氏手中,出羽國還有羽後半國掌握在若干國人眾手裡,加賀國中也只有東部半國的領地,這三國相對比較完整的信濃國可以勉強稱之為支配一國。出羽國和加賀國只有一半支配權而不應稱編入北七國。

長野業固不鹹不淡的說道:“伊達京兆殿最終降服還是因為陸奧國的領地被全部掃蕩一空,二階堂氏、二本松氏、田村氏、國分氏、亙理氏、黑川氏在一年的時間裡陸續降服,不服氣的秋保氏、黑木氏、留守氏被剿滅,蘆名修理殿躲在會津不敢出來,算來算去伊達家的羽翼被剪掉大半,投降是早晚的事。”

扎堆的奧州國人眾都是沾親帶故扯不清的聯絡,今天兩家好的像親兄弟恨不得肝膽相照,明天說不定兩家又分別和另外兩個家族好的像親兄弟願意坦誠相見,兩家的關係可能因為前面太過坦誠而徹底反目,這種惡俗的段子幾乎每隔幾年都會上演一次。

人人都說北伊勢小戰國。其實那一堆亂七八糟的國人眾,互相為那麼點東西打來打去也算不上多麼小戰國。反倒是南陸奧一堆亂七八糟的親戚互相打的頭破血流,甚至一度鬧出天文之亂的鬧劇才更像個小戰國,當然下野國也是可以試著競爭這個小戰國的名額。

接下來武士們就開始胡吹起來,有的說起兩年前掃蕩親伊達輝宗,並堅決反抗大崎義直的葛西晴信,面對三萬大軍的進襲還想著依靠陸奧國人幾百年的處事方式,擺出籠城死守呼救援軍的姿態負隅頑抗到底,恰好被唯一的五百噸蓋倫大帆船載著半蛇炮,沿著海岸線來到北上川的出海口猛轟石卷城,當天下午一度非常強硬的葛西晴信就被嚇的開城降服。

“其實在下覺得奧州合戰裡,還是上杉彈正殿的作用更大一些,起碼這幾年作為留守奧州的總大將,上杉彈正殿做的無可挑剔呀!”作為堅定的粉絲,真田義幸兀自不忘誇獎上杉謙信,他是越後之龍的鑑定崇拜者還有那麼一段故事。

據說真田義幸一直覺得自己和上杉謙信有許多相似之處,因為他們倆都有一個偉大的父親,而且兩位父親都遭遇過慘痛的失敗,最重要的是兩人都非常聰明能力超凡,現在或者將來都可以成為偉大的武士,雖然這一點還沒有得到同伴的普遍認可就是了。

上杉謙信是永祿四年在越後林泉寺出家,由林泉寺七世住持益翁宗謙親自為其剃髮,並贈予法號裡的一個謙字,讓其法號全稱為不識庵真光謙信,他最終還是選擇以不結婚把全部身心放在侍奉神佛的事業裡渡過餘生,這不僅僅是因為上杉謙信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更是為了支援小外甥足利珍王丸。

真田義幸不知內情,還以為上杉謙信是位品行高潔不存絲毫權勢之心的佛教徒,為信仰甘願放棄權位領地的追求實在讓人想不出有第二種原因,乍看起來似乎信仰純潔的僧人並不奇怪,可作為守護大名階層的武士怎麼會是純潔的信徒,必然是有深層次的原因。

聰明的上杉謙信作出退讓避免越後大亂,可退一步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他很清楚關東將軍府體系內的弊病很多,眾多出身不同來源廣泛的家臣團矛盾激烈是一方面,京都、越後、關東三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