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樣呢?”
在作家、藝術家中間,喜新厭舊現象極為普遍,顯示出了某種明顯的規律性。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現象當做一種淫靡觀念的產物,而應該認真面對它,並揭示出這種現象的本質。既然人是生物性存在,也是社會性存在,那麼喜新厭舊這一現象就不單純是一種社會現象,它也是一種生物性現象,而且它很有可能有著深刻的生物學上的依據。生物學上有著諸多有關與人類最接近的靈長類動物試驗,其中有一項試驗稱為“羅猴試驗”,對於理解人類喜新厭舊的現象不無幫助。
羅猴試驗旨在揭示靈長類動物行為與心理性厭倦之間的關係,瞭解男人對性愛為何會很快厭倦,他們為何不僅沒有女人對於性愛的那種永續性,也沒有女人那種長時間享受歡樂的能力的生物學根據。試驗由埃默裡大學的精神病研究者進行。他們準備了兩組猴子加以比較,以確定試驗的結果。
第一組猴子是對照組,這組猴子的性生活受到嚴格的限制。在母猴發情期到來時研究者將公猴放入它們的籠內,一年限制在九周或十週之內,公猴除了在此時期得到的那些性慾滿足以外,一年裡的其餘時間都被與母猴隔離,就像在修道院過日子,處於一種絕對的禁慾狀態。
對於用作試驗組的猴子,情況就完全不同。埃默裡大學的研究者給首批用於試驗的四公四母八隻猴子注射藥物,使它們整年保持性的亢奮狀態。公猴充分利用了這種條件,在數個月之中,實驗室成了猴子們無休無止地交合的場所。但幾個月過後,公猴對於母猴開始失去興趣,可母猴依然非常熱切,興趣十足。這樣一來,每當母猴向公猴靠近時,公猴就向後撤,躲避到它們居住地區的對面。
這時,研究者對公猴進行了檢查,結果表明,其中約有2/3的猴子的效能力下降。它們缺乏交合的願望,自然也就不去實施性的行為。
於是研究者接著進行試驗。他們把裡面的四隻母猴牽走,又放進四隻新的母猴,同樣,新來的母猴也進行了注射。公猴立即振作起來,交合的場面再次出現。這種情形持續了一個月左右。研究者將這四隻母猴牽走,把原來的四隻母猴又送了回來。這一來可全完了,公猴們根本不理睬它們以前的女友。看著這些女友,它們一點點兒興趣也提不上來。如果有母猴向它們進攻,公猴就遠遠躲開去。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九 不斷重新整理感覺,重新整理愛(2)
這項試驗的結果表明,對猴子來說,漫無節制的性生活會導致效能力低下,而醫治效能力低下的方法是更換性物件。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能力的低下是心因性的,它起源於厭倦,消除厭倦的最佳方法就是使物件陌生化,更新物件。
羅猴試驗的結果對於我們理解作家、藝術家喜新厭舊的現象具有啟示意義。雖然人與羅猴不能等同,尤其不能將羅猴與作家、藝術家等同,人不僅比羅猴更高階,有更為複雜的生物性功能,而且人更是社會性存在,但羅猴試驗有助於我們認識藝術家喜新厭舊的生物學基礎,至少這項試驗可以從一個方面解釋作家、藝術家的心理和行為。作家、藝術家離開原來的生活伴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厭倦。這種厭倦表現為原有興趣的喪失,而厭倦本身則直接產生於熟悉。
熟悉給人以安全感、信賴感,但卻不能給人以新鮮感,更不能給人以刺激感。當對一個人熟悉之後,人便了解他(她)的一切;被瞭解者從此一覽無餘。他或她再也沒有對方想要探知和了解之處。於是,此後的一切相互交往便成了重複性的交往。新鮮感喪失了,刺激感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