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尾”。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四大名琴”。現在,這四大名琴中的“綠綺”被我偶然獲得,而其他的三大名琴則是不知道歸在何處,不過它們的故事卻廣為流傳。”(未完待續)
第四三0章 知音難求
姚夢夢頓了頓接著道:“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恆公的手中。齊恆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而繞樑更是在凡人間有著很大的名頭,今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姚夢夢說完這番故事,又用用手撫了撫古琴道:“這“綠綺”的故事已經講過,就不必再提。最後說說一說那“焦尾”古琴的故事。
它是東漢著名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是陳留圉人。世俗歷史上的漢代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邕為人正直,性格耿直誠實。眼裡容不下沙子,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他總是敢於對靈帝直言相諫。這樣,他頂撞靈帝的次數多了。靈帝漸漸討厭起他來。再加上靈帝身邊的宦官也對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靈帝面前進讒言說他目無皇上,驕傲自大,早晚會有謀反的可能,蔡邕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他自知已成了靈帝的眼中釘、肉中刺,隨時有被加害的危險,於是就打點行李,從水路逃出了京城,遠遠來到吳地。隱居了起來。
蔡邕愛好音樂,他本人也通曉音律,精通古典。在彈奏中如有一點小小的差錯,也逃不過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彈琴,對琴很有研究,關於琴的選材、製作、調音,他都有一套精闢獨到的見解。從京城逃出來的時候,他捨棄了很多財物。就是一直捨不得丟下家中那把心愛的琴,將它帶在身邊。時時細加呵護。
在隱居吳地的那些日子裡,蔡邕常常撫琴,借用琴聲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反遭迫害的悲憤和感嘆前途渺茫的悵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裡撫琴長嘆,女房東在隔壁的灶間燒火做飯,她將木柴塞進灶膛裡,火星亂蹦,木柴被燒得“噼裡啪啦”地響。
忽然,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