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繁在影片中亮相;在敘事策略上,他們常常在劇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伴隨著1905年華夏電影的誕生,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開始,華夏的電影導演們不斷的進行著各自的導演創作。如今,被人們經常提及的是號稱“第五代導演”的章一謀、程凱歌們,他們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華夏電影的執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歷史與民族心理的結構上,成就了自己的風格。
如今社會走上導演創作舞臺的“第六代導演”卻以他們異與先輩的導演創作,風格迥異的顛覆了老一代的電影規律,他們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他們關注社會百姓人生冷暖,表達小人物內心情感和終極關懷的人文主題。
第六代導演的鏡頭語言較前幾代導演更加寫實,具有新的紀實美學特徵,他們把人物的命運與現實生活緊緊連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氣”和“人情味”,從第六代導演賈章可的《三峽好人》、寧皓導演的《綠草地》、汪一持導演的《新一年》到章元的《過年回家》、張明的《巫山雲雨》等電影作品中,我們都能深刻體會到一種對生命和人性的禮讚與思考,能立體而鮮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
如今,國際觀眾已經把欣賞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作品當作瞭解華夏新文化,新面貌的視窗,而第六代導演以他們貼近生活,關懷大眾的電影創作理念不斷的在電影藝術創作中前行,拍攝著反映人性,呼喚真、善、美的電影作品。
當初,盧德雙敢成立影視公司的時候,礙於人手不夠,自然只能從外面找,而他本身就是北電出身,找人的話,自然是傾向於北電畢業的人,自然而然,這幾年,在盧德雙的幫助下,第六代導演可比前世過的要舒坦許多。
但是,華夏有句老話說的好,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其意思就是如果你在危難的時候給人很小的幫助,人家會感激你。
如果你持續這樣下去,突然某次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幫忙,對方就會記恨你,並且記恨一輩子!
就好比接受救濟的人,習慣了之後往往認為救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然不會考慮自己去幹點什麼,靠自身的勞動來獲得食物。如果你後來發現他已經恢復了勞動能力,你不救濟他了,他就會對你記仇。
這是因為,對方把原本你愛心資助的東西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像被吳克波輕鬆鼓動挖走的人裡面,除了少部分人,比如章紀中,是受不了德雙傳媒的捆綁制度,感覺不到自主性,才選擇離開之外,大部分人,都有升米恩,鬥米仇的情節,他們只看到了盧德雙讓管唬跟寧皓去好萊塢,跟隨國際大導演身邊學習,因此埋怨盧德雙偏心,卻沒有看到,在當初他們窮困潦倒的時候,是誰伸出了援助之手。(未完待續。)
第565章殺手鐧
當然,盧德雙之所以想要清理這些已經不再純粹,已經變樣了的合作導演,也不僅僅是升米恩鬥米仇,最主要的還是這些人啊,依舊執著於拍攝小人物,可現在的電影市場,在盧德雙的推動下,明顯已經進入商業片的時代,在商業片的崛起下,文藝片的市場自然會被縮減,如果這些人依舊頑固守舊,不與時並進的話,註定是會被市場給淘汰。
當然,盧德雙也不是完全否認了這些人的存在,最起碼,他給出機會了,如果能夠堅持本心,拒絕吳克波的誘惑,那麼,就算未來文藝片將會被商業片擠壓,失去市場,盧德雙也不介意弄出一條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