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見《樂善堂集》卷1;雍正十三年十月,上諭:“皇考嘗以朕為賦性寬緩,屢教誡之”;蕭姡В骸隊老藶夾�唷罰海ㄓ赫�┦��輳�洗�喚襠希�第吞�尤氏停��蘢轡奚蹦旮�⒓俺�抑釷攏ò矗菏蹦曄�逅輳�J本儷�摶蝗搜約耙病=襠系羌�螅��晗R⒅巫錚�雲漵�舷V跡�薟洩僑庋傘0矗核登熬洹胺僑飾摶緣悶湫摹筆嵌嶽習儺眨�笠瘓洹胺強砦摶園財瀋懟筆嵌猿枷攏�轡�喚猓��鏤牧肌⒄漚堋⒅S來ā肚�〉邸罰��戰逃�靄嬪紓�2005,頁23。

'23' 乾隆三年八月癸未,仲秋經筵。講畢,上曰:“夫子歷論堯舜禹湯武王授受之旨,而統之曰: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寬信敏公,乃聖王治世之大本,而必以寬居首者。蓋寬者仁之用,故惟寬然後能相容並育,而群生之眾有所託命焉。左傳記夫子之言曰: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蓋因一時為鄭而發。此補偏救弊之說。若夫聖王出治。舍寬其何以為敷政寧人之本哉。”

'24' 《樂善堂集》,莊親王允祿序。

'25' 《樂善堂集》卷3。

二、經濟對策

3。面對人口問題

法國學者布羅代爾認為,在十八世紀,世界歷史上出現了罕見的“共時現象”,其中之一,就是人口的持續增長。在這一百年裡,中國人口從大約一億,增加到三億(十九世紀,四億),並與二十世紀的人口增加連線起來。中國開始面臨了日益嚴重的人口壓力。

事情還不止如此,可貴的是,在清代康熙四十年代,即公元十八世紀初葉,聖祖皇帝已指出人口問題的存在,並積極面對它:

本朝自統一區宇以來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戶口雖增,而土田並無所增,分一人之產供數家之用,其謀生焉能給足?……不可不為籌之也。'1'

故“平素間諄諄以此事面諭眾大臣”,並提出“戶口殷繁固是美事,然當預籌安養之策”的想法。'2'顯示出清廷高度的責任心,與不肯“無作為”之意。

康熙皇帝的人口思想一直傳給了他的繼承者,如世宗雍正皇帝諭:

國家承平日久,生齒殷繁,地土所出,僅可贍給,偶遇荒歉,民食為艱。將來戶口日滋,何以為業?'3'

及至乾隆即位,自首次提出人口問題已有三十年(一世)之久。上諭:

惟是國家承產日久,生齒日繁,在京八旗及各省人民,滋生繁衍,而地不加廣。此民用所以難充,民產所以難制也。

續曰:從來帝王治理天下之道,只有“教”、“養”兩條。因為恆產、恆心,相為維繫。“倉廩實而知禮義”,“則夫教民之道,必先之以養民”。將施政目標定為“先養後教”。

俾黎民飽食暖衣,太平有象。民氣和樂,民心自順,民生優裕,民質自馴。返樸還淳之俗可致,庠序孝弟之教可興,禮義廉恥之行可敦也。'4'

乾隆初政的十幾年時間,可以說都是在作“養民”的功夫,其後才轉到“教民”的一方面去。

乾隆六年,第一次統計全國大小男婦人口,發現人口已達到一億四千多萬。乾隆五十八年,中國人口達到三億之眾。其數量之高,為中國曆代所未曾有。

對於人口問題,如果說開始時還只有皇帝一人或少數幾人有識於此,此時則已成為朝野的共識;並且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議論之上,而是在認真地考慮其對策了。人口問題幾乎成為所有政治社會和經濟問題討論的出發點,終於,它導致了一系列新的經濟發展政策的提出。

清代前期,在長達九十多年時間裡,只有人丁編審(丁數長期徘徊在二千數百萬上下),而無人口統計。如何估算當時的人口數字,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