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才能有更多的辦法來解決科研專案中遇到的難題。

而經驗不足的科研人員就難解決困難,這跟天賦無關,跟見識有關,沒有那麼多的見識,自然就想不出那麼多的解決辦法。

另外就是團隊的問題,其他科研機構,研究石墨烯的科研團隊,又有那個不是相當於華夏院士級別的人作為領軍人物,然後名下一堆的大牛,小牛作為助手。

而楚浩本身的實力倒是足夠了,但是手下那?

就兩個研一的學生,而且還是轉系過來的,甚至大學學的是化學和物理,能有什麼用。

這倒不是說學化學和物理的不能來做材料,畢竟有很多材料學的大牛都是從化學和物理這兩個方面轉過來的,有時候比材料學本身的學生還有優勢。

因為材料學是個十分駁雜的學科,整體門檻過低,學習雜且淺,培養計劃更偏工科工程而非理學研究,就業偏向企業過程技術監督人員,企業研發參與少,頂尖的從事材料學者少。

除了材料科學基礎,還要學諸如功能材料、金屬材料、無機非材料、高分子材料基礎,以及物理類的固體物理,化學類的物理化學,機械類的機械製圖等等。看起來各種材料、物理、化學、機械,甚至有的生物也都學了,但是哪一塊學的都是個皮毛。

因為太過於駁雜的原因,反而不如專門學化學、物理專業的人有深度,畢竟化學材料和物理材料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就算對對方學科的東西就算不太瞭解,也無所謂。

也就是說,材料學科學生學的東西,大都是沒用的。

按說蒙茂和殷玉蓮他們兩個人是有優勢的,但是他們畢竟只是個研一的學生,如果有研三或者博士的學長帶著,還能做點東西出來,而顯然他們作為楚浩的開山大弟子,是什麼都沒有的,沒見這還要整天抱著期刊惡補知識。

等楚浩能夠用上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時候了,研究所裡的人,基本上對這點不看好。

剩下的就是支援力度的問題,發達國家的科研經費普遍就比華夏充裕的太多太多了,而且既然作為發達國家,處於學術界領先地位,已經更習慣的將資金投入未知的領域,換句話說,就是更捨得向未知專案投錢。

而且對於失敗也有更為普遍的接受程度,失敗了就失敗了,探索未知本來就會很大失敗的可能性。

可是華夏卻不一樣,華夏現在更習慣研究發達國家已經研究出的科技,然後美譽其名為填補國內空白。

當然了,並不是說這一點不好,任何一個後發的國家,想要快速的成長都少不了山寨這個詞,德國是這樣,東倭也是這樣,甚至可以說亞洲四小龍,四小虎都是這麼發展過來的。

畢竟如果有錢的話,誰不想研究點國際領先的課題,一旦研究出來就是名利雙收了,而不像現在,研究出來也就研究出來,頂多內部表彰一下,回頭成果就被扔進廢紙堆了。

就算發表了論文,也不會有人引用,就是廢紙一張,頂多評職稱的時候有點用而已。

不過,相信總有一天,華夏也有走到將資金大規模投入到未知領域的那一刻,或許是二十年,三十年?這個誰也不知道。

但是最起碼現在的這個節點,國家不會給楚浩太多的支援,畢竟石墨烯這種東西,一旦被分解出來,其方法肯定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不可能被私藏的,所以說華夏自己研究不研究,也就那樣。

並且,如果說楚浩率先研究出來的話,那還好些,這是為國爭光了,花錢也就花錢了,這是完全值得的,可萬一沒研究出來,或者被人搶先了,那豈不是錢都打水漂了,一點作用都沒有。

所以說,以他們對上面尿性的瞭解,已經可以斷定楚浩申請到科研資金的可能性基本上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