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爭取了無數佃農的人心,同時族田分戶之策被強硬執行,但有相爭,行營都以歸屬不清而推著發賣,使得江南一境,往日那些擁有百頃田地的大地主們近乎絕跡。

一直壓低糧價,同時壓低田價,將盡可能多的佃農變為自耕農,使得江南資本不得不朝工商匯聚,這兩年多里,江南百業興旺,尤其是織造、染料、糧食加工業蓬勃而起,工商稅和關稅自然迅猛增長。

李肆定調,眾人都紛紛踴躍發言,此次會議就是分蛋糕。之前是因江南拖著一國,諸多事務都因江南而延後,大家都掌著一攤事,自然要為自己主張事權。

<<草清>>看書啦 文字首發,歡迎讀者登入 閱讀全文最新章節。

第七百九十六章 謀外之法

() ~日期:~10月06日~

更多好看的小說,txt下載~請上~君子閣~ ~junzige#net

計司顧希夷搶到了第一棒,他說的是幣制改革的問題。英華一直在貨幣制度上小步緩進,從銀票到聯票,再到半兩銀元,重點是將國內的大宗商貨往來先納入信用貨幣體制,再延於民人。而現在江南已平,是時候大進一步,完成幣制改革了。

“總則是變兩為計值單位,廢除計重方式。而具策則分兩案,一案為穩,大鑄半兩銀元和小額銀幣,再混之以聯票和銅錢。一案為變,以國庫金銀為本,加以國債,將聯票定為國鈔,而銀元和銀幣則為輔……”

顧希夷所談,顯然是計司早就醞釀很久的方案,而要作此改革,不僅需要先期投入,一國自然免不了生出諸多變化。現在江南已不是包袱,不管是投入還是振盪,英華都能承受了。

這還是內功,因此各方都沒什麼意見,就看是在穩和變之間怎麼權衡。

聯票本就是信用貨幣,各家銀行每出一兩聯票,就要在英華銀行存下兩錢白銀的票本,相當於元明時的紙鈔。計司方案的方向就是推動一國走向信用貨幣制。

討論了一陣,大家都覺得,民間對英華的聯票雖有一定信任,但總量還不算大,如果全面推行,幾乎就是走元明老路,元明紙鈔最初是有本的,可後來都無本濫發,如何管控這種虛無之財,朝廷也沒有經驗。

決議很快就出來了,那就是後退一步,國鈔要發,但不發那麼多,只將現有的聯票轉為國鈔,在中央官俸、軍費和相關政府運轉上用國鈔。

李肆點頭認可。於是在這一年,也即是聖道十五年。英華法定紙幣面世。稱呼為“華兩”,票面為一到十“兩”,“兩”字加了金旁,顯示這非白銀計重。

這一步變革背後還有眾多細節。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變銀本為金本。大家都認為,華夏非產銀之國。大宗白銀都來自國外,以銀為本就是失了本國金融根基。

本國雖也少產金,民間也少用金。但金終究是厚值之物。如果說財貨繁茂。紙鈔增值,必須要多發,本金卻不足的話,那就輔之以國債和國家其他資產調劑,同時漸漸壓低金本比例。

這也是效仿歐羅巴諸國之策,特別是不列顛。畢竟在金融上,華夏還是學徒。有先進經驗就要虛心學習。以金為本的話,本國金融可以從根底上把控在手。

那麼本國這麼多白銀用在哪裡呢?用在半兩銀幣和小額銀幣上,將其壓入小額貿易裡,漸漸取代銅錢。

如此出現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金銀比價,這就需要計司聯合西院和金融業從各方面進行把控。

幣制改革方案的框架敲定後,鄔亞羅爭到了第二棒,他要談的是全面推動工業之事。

“給鋼鐵、機械、織造和各類工坊補貼,推著他們用新機器、新工藝!讓商貨更多,成本更低,價格更便宜!”

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