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創新,自需照搬就行。爆破技術在鐵毅的主持和改進下,現在已經成了太平軍的破城法寶。城門薄弱就以藥包爆,城門堅固厚實就穴地爆破,如新會城、柳州城那般一舉炸塌城牆。只要火藥足夠,這個時代再堅固的城門,再固若金湯的城池都將成為太平軍的囊中之物。

只可惜,現在的問題不是南京能不能拿下的問題,而是怎麼去南京的問題。

浙軍的瓦解讓太平軍諸將都是沉默,原先聽說鄭軍兵敗南京,廳內諸將大多幸災樂禍,因為延平王可是幾次拒絕和太平軍合作,潮惠之戰如此,擁立唐王也是如此,當年晉王東征廣東時更是如此,這使得延平王給太平軍將領的印象很差,不少人認為鄭延平私心太重,這次發動北上入江之役,恐怕是有自立之心,至少也是有不願奉唐王為尊,另起爐灶的念頭。若鄭延平能和太平軍聯兵北上,一從江口入,一從江西入,水陸合進,清軍就是長十個腦袋也不擋不住。只可惜,鄭延平太過自信,自恃水師天下第一,有兵十餘萬,結果卻落個慘敗而歸的下場。而對浙軍及那位大帥常掛在嘴上,與“嶺南三忠”相提並論的兵部尚書張煌言,太平軍上下卻是敬佩的,同時也很同情。

有關浙軍的情報幾乎是公開的,明軍知道,清軍更知道。浙軍成分很複雜,兵員主要是沿海的漁民和農夫,還有商販、手藝人、戲子。。。。總之三教九流無一不全。雖為浙軍,但軍中也有很多人來自南直隸,甚至河南、山東。這些人在參加浙軍之前都不是大明的軍人,但他們卻憑著一腔熱血投奔浙軍,追隨定西后張名振和兵部尚書張煌言和韃子血戰到底。

然而浙軍一直被清軍壓迫在舟山群島,錢糧緊張,武器更是缺少,連肚子都吃不飽,自然談不上什麼訓練了,所以每每和清軍戰鬥,浙軍都是敗多勝少。即便如此,浙軍上下仍是咬牙堅持,哪怕基地舟山被清軍所佔,他們仍然在張煌言的帶領下退到金廈繼續和清軍作戰,寧死也不降,這一次隨鄭軍入長江,更是為全軍先鋒。仁人志士,漢家英兒這些詞語用在參加浙軍堅持抗清的那些大明普通人身上,最是合適不過,他們實為天下抗清人士之楷模、之表率,應為漢家子孫千秋萬代所誦揚,所銘記!

“延平王撤退時難道沒通知張尚書?浙軍好歹也有上萬人馬,又佔了那麼多地盤,就這麼自己瓦解了?”李之粹有些難以相信,他身為清廷的江西監察御史,自有途徑知道鄭軍大舉入江後浙軍在江南左各府取得的戰果,所以很難相信浙軍就這麼自崩了。

周士相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沒有這方面的情報,但顯然鄭延平拋棄了張煌言,否則何以有浙軍在銅陵自行瓦解一事發生。除了對前途絕望和士氣極端低迷,周士相想不到有什麼理由可以讓在江南左取得巨大成就的浙軍一夜崩潰。軍情司的情報上寫的明白,浙軍是在沒有和清軍發生任何戰鬥,甚至都沒有接觸的情況下瓦解的。

董常清在惠州“頭不頂清天,腳不踏清地”時便聞張蒼水大名,這時不由哀嘆一聲:“蒼水公帶著殘兵去英霍山區,怕是兇險了。”

“戰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已看鐵骨經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默唸了一首從他人處聽來的張煌言詩作,董常清忽的跪倒在周士相面前,懇切求道:“望大帥速發兵救援蒼水公,要不然蒼水公必落入清軍之手!”

李之粹眉頭大皺:“救浙軍?怎麼救?我們連江北都過不去,怎麼去英霍山區救張蒼水?”

“張尚書為國為民,乃我漢家之英雄,本帥如何能不救他!”周士相起身環顧眾將,爾後對李之粹道:“誰說江北我們過不去?不但江北我們能去得,南京城亦能去得!”

“怎麼去!”諸將不約而同問道。

周士相沒有說話,而是將視線落在了蘇納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