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對自我奴性的正視與清醒也許是更為重要的:這才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反叛。詩人因此而向世人,也向自己,發出這樣的警示:“別讓那‘組織性’掩蓋了/你的盲目,虛偽和不正,/別讓它隱藏了對權力的畏懼/和那些自私自利的目的。/即使在執行組織的決議時/也要保持你說話的權利。”

這裡,幾乎是一針見血地點破了五十年代中國的時代病症,新的國民劣根性與知識分子的痼疾;但正因為它過於尖銳,為當時的大多數人(包括知識分子)所不能接受,詩人因此而罹難,整個民族也為拒絕忠告而付出了代價。可以看出,《是時候了》與《我們的歌》的詩論戰,發展到這裡,已經是相當深入了。

燕園的三個學生刊物(8)

杜嘉真還寫了一首《致勇士》,對《是時候了》裡所發出的“鞭笞死陽光中的一切黑暗”的號召,作了更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個“黑暗裡/做一個勇士——容易;/光明裡/做一個勇士——難”的命題。詩人這樣寫道:“在光明裡的/黑暗/披上了各式各樣的/衣衫;/有的握著/黨的權杖/窒息著/人性;有的高舉著/人道主義的大旗/反黨/反人民。/勇士啊,/信心/要百倍堅定。/勇士啊,/眼睛/要格外分明。/既不能把/光明看成黑暗/也不能把/黑暗/當作光明。”

這又是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時的提醒: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看似光明,實為黑暗”與“看似黑暗,實為光明”的混雜現象,如何識別“真假(光明與黑暗)”,這正是時代向真正的“勇士”提出的一個新的課題。在詩的結尾,詩人對這些新時代的“勇士”的命運作了這樣的預言——

我相信

黑暗

會永遠存在,

像大地上

永遠

會有塵埃。

我相信

勇士

會在鬥爭中

倒下,

但勇士的精神

將像松柏般

常青。

我相信

勇士

會被歷史

湮沒,

但勇士會用

生命

鞭笞著社會

前進。杜嘉真的這幾首詩:《是時候了》、《組織性和良心——致林昭》、《致勇士》均收入《右派言論彙集》。

或許這正是對1957年燕園發生的這場由《是時候了》引發的用詩的形式展開的思想交鋒的最好總結。《是時候了》與《致勇士》這兩首政治抒情詩,也許因此而獲得了某種史的意義和價值。

(三) 《廣場》:推動“社會主義文藝復興”和

“社會主義民主運動”

6月6日,校園裡的一張大字報,又引起了爆炸性的反響。大字報標題是:“救救孩子,《廣場》在難產中!”同時公佈了《廣場》第1期的要目、《發刊詞》及一篇題為《北大民主運動紀事》的文章,並徵求預訂與捐款。全校的目光頓時集中在這個自稱“難產”的刊物上,並立刻因對《廣場》及其所顯示的傾向的不同看法和態度,而引起激烈的論爭:贊成或同情,還是反對,幾乎成了每一個北大人都不能迴避的選擇;而且在兩天以後即開始的“反右運動”中,當時的不同表態,就幾乎決定了每一個人此後的命運。一個學生刊物竟然與上萬的北大人的命運發生如此密切的關係,這確實是一個罕見的文化現象,卻真實地反映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政治、文化的某些特質。

人們自然要問:《廣場》——這是怎樣的一個刊物?它是由誰創辦的?它的宗旨是什麼?它為什麼會“難產”,這又預示著怎樣的命運?

《廣場》的發起人是這樣為自己的刊物定位與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