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冷笑一聲,道:“袁術小子不足為慮,一個世家公子而已,豈能與你我這種依靠軍功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人相比?皇甫嵩現在雖然是涼州人裡做官做的最大的,但是性格使然,也難逃別人的妒忌。我們武人在戰爭中英雄,可是在朝堂上,說話卻沒有底氣。如果你能和我聯手的話,咱們依靠此次平定涼州叛亂的功勞,足可以在朝堂上站穩腳跟。”

林南從董卓的話裡不難聽出,這是董卓做為一個武人對朝廷的不滿,他了解歷史,研讀歷史,深知各朝各代裡士人和武人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一直存在於長達數千年的封建各個王朝中。

東漢自漢安帝以來,西部邊事不穩,羌人的襲擾,足以牽動帝國的政治神經。對羌戰爭開始不斷升級,邊地武人在軍事上隨之崛起,名將輩出,“涼州三明”皇甫規、張奐、段熲就是他們的代表。

邊地武人能夠在沙場上衝鋒陷陣,斬將奪旗,為國家立功邊境,但要在朝堂之上有話語權,把軍功轉化為政治權力,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也讓他們很苦惱。路在何方?他們在思考,他們在摸索。

索性武人不做了,放下劍戟,做個讀書人,看這樣做行不行?皇甫規做了十四年的私學經師,沉下心來,精研、,教授門徒多達三百餘人;張奐曾拜當時經學名家朱寵為師,專修,對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撰寫了三十餘萬字的;段熲也“折節好古學”。

但是,戰事一起,就有人坐不住了,要毛遂自薦,要請纓出戰,而且在朝臣眼中,你再飽讀經書,也還是個武人,不去打仗,還能做些什麼呢?

或者在情感上與士人溝通一下,凡是士人所痛恨的,也是自己所不睬的,希望他們真心地把自己當作一家人來看待。像皇甫規不與外戚大將軍梁冀為伍,說他是尸位素餐之徒;黨錮之禍的時候,還要上書附黨……但是,到頭來還是“雖為名將,素譽不高”。再說張奐,學問做得不錯,功勞也不小,終於進了朝堂,卻糊糊塗塗地掉進陷阱中,成了宦官鎮壓竇武的爪牙,“揚戈以斷忠烈”,這可怎麼能讓士大夫接納他啊!

或者做個“識時務”者,盤結權貴,像段熲那樣,甘願為宦官賣命,去緝捕太學生;投天子所好,花錢買個太尉。但,最終卻落個人財兩空,身敗名裂。

可見,武人要正常地出將入相,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在“涼州三明”那裡還做不到。

但是歷史證明了一切,董卓這個起於涼州的西北狼,以他獨特的方式竊取了大漢的權柄,憑藉武力的威懾,廢舊立新,將皇權視為股掌上的玩物,前輩武人夢寐以求的聽政朝堂,在他那裡被大大的向前跨越了一步。

林南看著面前的董卓,想想以後那殘暴不仁的惡狼,簡直是判若兩人。他看著董卓用一種十分期待的目光看著他,在期待著他的回答。他仔細地尋思了一下,如果沒有董卓,東漢不會到了真正名存實亡的時候,但是東漢這種**的朝廷毒瘤太多,他不必去想著扶漢,而是需要一場大風暴,席捲整個天下,從而推翻大漢,建立一個新的政權,這就是他想要做的,也是他知道自己所在漢末之後早已經定下的志向。

“董卓是漢末紛爭的始作俑者,沒有董卓就沒有以後的諸侯爭霸,我也就無法從中獲利,成大事者,不必拘泥於不化,既然董卓盛情相邀,我就姑且答應下來。既然我來到了這個時代,就不必順應歷史的發展,我可以用我獨特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威信和地盤,涼州既然是董卓的根據地,那就給他好了,老子去遼東,遠離中原紛爭,安心鞏固自己的地盤,等到天下有變,率領自己的大軍開始和群雄逐鹿天下。”林南的心裡發出了最強烈的呼聲,幾個月來這樣受制於人的生活他不想再過了,就連從上邽到冀城還要有調令,這種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