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地後,並在這個李自成的故鄉得出李自成是李繼遷的後輩,是個党項人的結論,我隨後在米脂、綏德等地方的文史工作者那裡得到了印證;接著往東進入晉陝大峽谷,在佳縣探究出西夏帝國的最東界;此前的2004年秋天,從隴東翻越子午嶺進入陝中,經過黃陵縣進入太平村。那時,記得在前往太平村探訪的路上,經過黃陵的時候,黃陵縣不少李姓人都自稱是李自成後裔,同樣說自己是党項族後裔。
“後來我在富縣二OO二年版《富縣地名志》卷二中查到這樣資料,印證了這一點:‘太平(村)宋高宗建貞元年(公元1128年)金康王南下時此村因戰爭廢棄百餘年。明末,李自成起義後,李氏家族為避殺難,李彥、李貞等於崇楨二年,從米脂避居這裡,(據李氏家譜載)因戰爭廢棄百餘年,無村名,李氏來此居住。’村裡人對這裡以前沒村名、後來有了太平村這個名字是這樣解釋的:李自成後裔為了保家全生,逃到這個隱秘的山村,闢山開荒,務農謀生,直到清代,時局安定了,村裡人才把這裡叫作太平村。
“村民們對我總是強調自己的党項人身份,究竟有多少邏輯上的推斷呢?唐王朝對党項人進行內地移民,最初,就安置在甘肅東部和陝西北部一帶,其活動區域就在這一帶。所以,這裡在歷史上完全是党項人生活的故地。党項人後來從這裡向北移動,將活動主要區域定格在陝北的無定河一帶。延安市民間收藏家、延安市殯儀館副館長周建華對我說,他在太平村這一帶就曾收藏過不少西夏時期的文物;西夏時期,發生最初改變西夏和宋朝軍隊的三川口戰役就在這一帶。北宋抗擊西夏的著名將領、一代文臣范仲淹也曾經駐守在這一帶,後來調防到延安一帶的。這說明在西夏時期,宋朝雖然控制這一帶,但党項人在這一帶的民間活動還是存在的。西夏被蒙元政府滅亡後,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李姓党項人一直低調地存活在黃土的深處,直到李自成出生在李繼遷寨時,也沒人去炫耀自己的党項血統或西夏皇裔。李自成兵敗後,其侄子李錦帶領李氏餘脈選擇這裡隱居,至今已傳了十幾代了。
“據村裡老人說,太平村從李自成的侄子李錦家人入住,從一世李錦到此時共十九世,且輩次不亂。不論年歲大小,均以輩次論高低,按輩份稱呼。從人口和傳世來看,太平村李錦家人約有300餘年歷史,而方圓村莊均是千年以上的歷史。據說最初只有石姓、盧姓幾家農點住戶,李錦家人從峁城進村後,石、盧幾姓逐漸退出村。
“太平李氏人的面部具有西北少數民族固有的特徵,前額突出,眼睛淡黃,面部輪廊明顯,尤其返祖現象增多。現村子裡有數十位人,高鼻子、深眼睛,很像西北少數民族。就連村裡本族也納悶,為什麼我們太平李氏和人家其他村的人長像不太一樣?據陝西省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登第先生講:李自成是西夏國王元昊的後代,是党項族,太平村人是李自成後裔,那麼,也是党項人後裔。村民們大多體格強壯,力氣大,有武功底子。聽說過去太平李氏一人用驢馱一麻口袋糧食,遇到險腰狹窄路面時,驢不敢走,他一人用肩扛著糧袋,一手抱起驢走過去。我在村裡走訪期間,聽到像這樣的傳說很多。
“透過查閱資料與實地考證,我認為太平李錦家族是一個具有西北少數民族血統的人種,是李自成兵敗後,從陝北南下的党項軍裔北歸後的一個集中隱居地。這個家族具有一個世系練習武功的傳統,且具有一定的軍事組織和固有的團隊精神。早在唐代時期,從青藏高原上流徙到黃土高原上的党項人中,其中的南山部就是在這一帶的,比平夏部更為驍勇善戰的南山部,被唐宣宗稱為‘化諭不悛,頗為邊患。’五代時期,這裡還生活著党項的野雞、樹夥、拓跋彥超等姓氏或部落。”
“好了好了,說起你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