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滿意,而波蘭的要求確實是太大。

蘇俄對外國的退讓也是要看實力的,當初對德意志帝國。現在對中華帝國的大退讓都是基於對方實力強悍到惹不起的程度,你波蘭又算個什麼東西?

好心當成驢肝肺,波蘭仗著有英法支援也不同意帝國的協商條件,帝國索性就甩開他不問了,等波蘭打了大敗仗。現在又想要帝國出面協調。

賤。

也很賤。

如果不是波蘭當初獅子大開口,帝國在歐洲的遠征軍現在早就撤回來了,也不至於到今天還要保留三十萬的精銳部隊負責幫波蘭保衛首都,而按照帝國陸軍部的規劃,帝國常駐外國的軍隊加起來也就應該是在三十萬而已,1/3在中東。1/3在中亞,1/3在其他地方。

帝國之彪悍,如今真是不用說了。

只是陳其採這位新的陸軍大臣遲遲迴不來,陸軍部的三期規劃也一直沒有推出來,估摸陳其採那邊真是還要一年半載才能回來,宋彪在審批了海軍部和空軍部的第三個五年規劃後,就讓總參謀部直接代替陸軍部,將第三期的陸軍計劃擬定出來。

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陸軍部負責規劃,總參謀部負責執行其中的主要工作。

當了副總參謀長,直接就負責陸軍事務的蔡鍔親自操刀,效率很快,兩天就將預案初稿提交上來,可惜被宋彪改了個面目全非,基本等於是打回去重新再做。

這不是蔡鍔的問題,因為宋彪的考慮方向是二十年後的問題。

帝國的疆域已經擴大到1890萬平方公里,加上海外保護地的擴大,陸軍總員編制最低限度也必須是在270萬的規模,中央陸軍佔65%,巡防軍佔35%。

為了迎接最為殘酷的世界戰爭,宋彪突破了下面這些人根本不敢突破的一些慣例限制,取消了整編師的設定,部分採取三級制度,中央陸軍為一二級部隊,巡防軍為二三級部隊,巡防軍開始增設更為主力的部隊,佈置在邊疆地區,分減中央陸軍的壓力。

中央陸軍的一二級部隊編制都保持在正常的2。2萬人的規模,裝備水平大體相近,基本上就等於所有部隊都全面向正規的主力部隊發展,只要是中央陸軍編制都屬於主力陸軍,以日常訓練和考核成績為一級部隊的指標,每年額外有一部分可以自行呼叫的補貼。

隨著現代裝備的發展,陸軍的後勤補給和快速機動作戰都會質的提高,帝國陸軍不在需要依靠增加數量來彌補輕機動快速作戰中的火力缺陷,宋彪還是將帝國陸軍的每一個步兵師都保持在2。2萬人的規模,思路還是想要強化步兵師的總作戰力,減少部隊的編制數量,在戰爭期間透過擴大連隊一級的數量,迅速將每個師擴大到五萬人的規模,三到五個師就能擴大為一個集團軍。

這樣的好處是在戰爭時期不用大量增加番號和新編制部隊,這是蔣介石在內戰和抗戰中最大的失誤之一。說明蔣委員長還是完全不懂軍事,增加一個番號,增加一個師級編制就需要一大批久經鍛鍊和考驗的高階軍官團隊,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即便增加一個師的編制,卻只能抽調一幫能力不及格軍官擔任將領,哪怕裝備是第一流的。一打起來也是白白送裝備的部隊。

這樣的部隊一旦戰敗就將是從指揮部到後勤全部被滅,整個損失比死傷十萬步兵還厲害。

如果只是一個主力師不斷消耗士兵,指揮和後勤系統都還是穩固的。那就只需要補充新兵即可,頂多是隨著老兵的減少,戰鬥素質會有所下降。整體戰鬥力下降還是不多的,隨著戰爭歷練,只要保持方法和合適的訓練,採取合適的戰術,整體戰力甚至不會有下滑。

蔣中正不懂軍事,不懂裝懂,自以為用兵打仗很簡單,結果誤國誤己,軍事永遠只是看起來很簡單,讀幾本歷史書似乎就能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