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向朝鮮半島發展,華商主導朝鮮貿易命脈將會是日本在短期內難以扭轉的問題。

為此,在1907年的遠東財團年會中,朝鮮商貿投資和東三省農產品深加工業就成了兩個重大議題,這兩者實際上是一個議題,隨著瀋陽到丹東的鐵路即將在明年3月份修通,以及新義州成為新的清租借區,在丹東和新義州開發農產業深加工業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東三省農產品加工業正在快猛的發展中,大豆、甜菜、棉花、小麥是四大主要方向,特別是甜菜的深加工崛起速度極快,這是因為日本的製糖業主要依賴從南洋進口甘蔗和粗糖,成本很高,而東三省自身就有大量的蔗糖工業的原材料基礎後,東三省製糖業就有了極高的市場空間,在成本、利潤和市場方面都相對日企擁有絕對的優勢,甚至能利用《韓清通商續增條約》向朝鮮大量銷售。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工業的根本都是金融業,當東三省採用了一種極端策略迅速開啟了金融業的擴大化,增加了本地的貨幣供應,工業發展就變得難以遏制。

東三省的貨幣供應規模其實是非常龐大的,在過去兩年裡,東三省的貨幣發行規模達到了5億銀圓總額,約合5千萬英鎊,似乎不多,其實很多。

這是銀本位的5億銀圓。

這不是政府印鈔機的效率和產能決定的,而是白銀流入規模決定的,這意味著東三省至少存在著1。75億銀圓的保證金,單純從貨幣的角度來考量,這個規模其實是很驚人的。

在過去的十年中,日本銀圓的發行總量也不過四千萬,最高的一年是1906年的7百萬枚,雖然說日本採取了金本位,銀圓發行本身主要是用於對朝鮮、中國、東南亞的貿易,但以此為類比,東三省的銀圓供應總量就過於誇張了。

東三省之所以能發行這麼多的銀圓,1/3的因素來自於東北大豆的外銷,1/3的因素來自於外資的湧入,1/3的因素是靠國際借貸、本土白銀儲量等等,比如說東三省光是鐵路借款就高達2300萬英鎊,除了列車是從國外購買,其他包括車廂、鐵軌、水泥、枕木、石子、勞力、土地等等開支都是銀圓在本地購買。…;

在過去的兩年中,東三省的工業人口增長是非常快的,這種增加還是比較初級化的,最大的增加就是礦業增加,比如說撫順煤礦的工人總數就從原來的1370人激增至1。53萬人,從原來的2個煤區增加到11個煤區同時開採。

現在想要在東三省辦一個廠是很容易的,你帶二十萬銀圓的資本過來,地皮廠房機械或者礦場一買,再從銀行再借十幾萬銀圓券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東三省,並不是所有的工廠都是採用西式裝置,比如說瓷窯、磚窯、煤窯,它大量的還是運用傳統手工生產方式,但從總的方面來說,因為大量出口大豆、木材、煤鐵礦帶來了鉅額白銀流入,使得本地人口的消費能力增加,進一步擴大使得整個經濟增長迅猛,各行各業都能從中受益。

工業人口增加、商業人口增加,農牧業人口實際上也在更為快速的增加,東三省在過去兩年中增加了近六百萬人口,每個月從山東各埠口就有十萬人透過各航運公司湧入東三省。

東三省的經濟開發比日本晚了將近二十年,但從現在的發展速度來看,大概只需要六到七年的時間,東三省在經濟總量上就能超越日本這樣的金本位國家。

在工業發展中,同樣處於工業發展低階階段的東三省和日本的競爭註定會是非常激烈的,特別是在未來的四五年間,這種激烈的碰撞將很可能再次引發新的戰爭,比如在朝鮮市場上,雙方就即將展開殊死的搏鬥。

在東三省積極發展的同時,宋彪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備戰,而和東三省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相比,日本簡直就是一個天生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