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無物,發動起來又像要穿破一切。言語多了道理反而講不清楚,不如保持平和的態度。

第六章 天地玄根

生命和精神不會滅絕,是因為有玄妙的母性。玄妙的母性之門,就是天地的根本。它似乎永遠存在,作用卻不會顯現。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長啊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生並且久存,是因為天地的執行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生。所以聖明的人總是先為別人著想,反而贏得別人的尊敬;總是置身度外,反而能夠保全自身。不正是因為他沒有私心嗎?所以他能夠成就自己。

第八章 上善若水

完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能夠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更近似於道。他們善於選擇居住的地方,善於保持心靈的沉靜,善於與他人友愛相處,善於信守自己的諾言,善於處理國家的事務,善於發揮自己的才能,善於把握行動的時機。正是因為他們不爭強好勝,所以不會招來無謂的怨恨。

第九章 適可而止

堅持盈滿,不如及時地停下來。顯露鋒芒,不可以長久地保持。金玉滿堂,沒有辦法能夠守藏。富貴驕縱,是為自己留下禍根。功成身退,合乎天地自然之道。

第十章 道德自然

精神和形體在一起,能夠永遠不分離嗎?專心用氣以至柔順,能夠像嬰兒一樣嗎?清除雜念反省自身,能夠沒有瑕疵嗎?愛護民眾治理國家,能夠順其自然嗎?面對世間的誘惑,能夠安守本分嗎?明白所有的情況,能夠態度超然嗎?道產生了萬物,德養育了萬物。使萬物產生而不據為己有,使萬物興盛而不自恃其功,使萬物成熟而不主宰萬物,這就是最深厚的道德。

第十一章 有利無用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輪軸上,由於輪軸的中間是空的,才有了車輛的用途。揉和陶土製成器皿,由於器皿的中間是空的,才有了器皿的用途。開鑿門窗建造房屋,由於房屋的中間是空的,才有了房屋的用途。所以說有構成了萬物的形體,無發揮了萬物的作用。

第十二章 清靜守正

五色俱全令人眼花繚亂,五音俱全令人聽覺失靈,五味俱全令人口舌乾燥。縱情狩獵之後,令人心態發狂。見到稀有的貨物,令人行為不軌。所以聖明的人講求實際而不追求浮華,懂得棄捨而能有所獲取。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受到尊寵或遭到侮辱,人們都會感到驚恐不安。人們重視巨大的災禍,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為什麼受到尊寵或遭到侮辱,人們會感到驚恐不安呢?地位低下才會有受到尊寵的感覺。受到尊寵的待遇後就會驚慌失措,失去尊寵的待遇後又會驚慌失措,這就叫做寵辱若驚。為什麼人們重視巨大的災禍,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呢?我之所以會感覺到巨大的災禍,是因為我有身體的存在,如果我沒有了身體,我還會感覺到災禍嗎?所以說像重視自己身體一樣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委託他為天下做事情;像愛護自己身體一樣愛護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交給他來治理。

第十四章 恍惚體驗

視而不見名為夷,聽而不聞名為希,摸而不得名為微。這三種感覺不可以分開去考證,所以把它們看作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從上面體驗並不清醒,從下面體驗並不糊塗,反覆體驗卻無法描述,最後回到心無雜念的境界。這種境界沒有事情卻能瞭解事情的狀況,沒有物體卻能看見物體的形象,這就叫做恍惚體驗。面對恍惚時它早已經開始了,追隨恍惚時它早已經結束了。用古老的道理,去判斷今天的事物,能夠知道它們的由來,這樣做就是遵行道的規則。

第十五章 善道之士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體察細微的變化,探求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