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佛理論,西遊記第十一回說他:自幼為僧,一心不愛榮華,只喜修持寂滅。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這至少可以說明唐僧的本職工作、業務能力都是不錯的。但世俗的經驗告訴我們:幹一行精一行(外在行為),幹一行厭一行(內在心理)。

任何一個人,從事任何一個行業,只要你熬的時間夠長,那麼,在外人看來,你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你就是這方面的內行!同時,也正因為你熬的時間長了,你的懷疑心、厭煩心就會越來越重。

唐僧做和尚的時間長了,稱他為聖僧的人自然會越來越多,可他究竟有沒有對自己的信仰懷疑過?動搖過?

在烏雞國的時候,一天晚上,三藏道:“徒弟們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這卷經來唸一念。”行者道:“師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時的經文,那本不熟?。。。”三藏道:“我自出長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時的經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閒,等我溫習溫習。”

這也從側面說明唐僧的基本功不太紮實,自上路以來,修行其實很少。談到修行,唐僧並沒有什麼修行,我們所能看到的,他只是在要趕路,要取經,要成佛。

大家看西遊記,總是讚揚唐僧不畏艱險戰勝困難,這一點不假,尤其對他這個先天膽小,到最後還在驚呼“大王饒命”的人來說,更是難能可貴!然而,殊不知這種抗爭精神,正是佛家所反對的!

佛家講放下,無執,無慾,無求,唐僧做到了嗎?若真的做到了,他就該靜心清修,而不該去取經!

第六十四回,拂雲叟與唐僧談禪機時,譏笑他:道也者,本安中國,反來求證西方。忘本參禪,妄求佛果,空費了草鞋,不知尋個什麼?

唐僧沒有表示異議。他還是繼續朝著他的方向奔,並且,他最終成功了,他的精神也得到了世俗的認可贊同,因此,唐僧不畏艱險戰勝困難的這種精神是世俗的,他的成功也是世俗的,如來封受給他的那個佛果位,僅僅只是一個職位,也是世俗的。並不是佛學意義上透過修行悟證成佛的。

如果說唐僧有什麼修行的話,在路上克服種種困難就是他的修行,這種世俗的修行其實和我們大家一樣,朝著目標前進,克服其中的困難,這就是我們的修行。

因此,看起來作者是在寫宗教裡的修行,其實寫的是世俗裡的修行,是看唐僧怎樣努力克服困難,獲得一個職位。

佛經上講佛界是平等的,可西遊記偏偏把佛界設計成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組織。佛經上講修行不要執著,可西遊記偏偏把唐僧設計成一個堅定執著的取經人,佛經上講普度眾生,可西遊記偏偏說取經是給唐太宗解災的。佛經上講明心見性自證成佛,可西遊記偏偏說唐僧見如來倒身下拜後,由如來封授職位而成佛。

是作者不懂佛學嗎?不是,作者根本就不是在講宗教,講的是世俗,是社會,是組織。

唐僧一心要奔向這個組織,從上路起,到到達止,這才是他的修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他有沒有對自己產生懷疑?產生動搖?有沒有對他所向往的那個組織產生懷疑?產生動搖?答案是肯定的。這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第八十一回,唐僧病了,按說小病養幾日再走也無妨,可偏偏唐僧打退堂鼓了,他要寫一封信叫孫悟空送給唐太宗,他不去取經了!他決定放棄,這是他在經歷了那麼多事後,產生懷疑動搖最大的一次,他也在不斷地反省總結啊,這樣走下去,究竟還有沒有意義?

從第九十一回起,離如來佛越來越近了,作者開頭第一句話寫道:話表唐僧師徒四眾離了玉華城,一路平穩,誠所謂極樂之鄉。

()免費電子書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