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我們都學空城計的孔明,齊說一聲“好險哪!,所以說這一仗是打得很驚險和艱苦的。”

隴海路經過長期血戰,終於形成僵持,雙方不得不深壕高壘,出現了類似一戰時期西線戰場的情況。此時蔣介石認識到僅靠武力打敗反蔣聯軍機會渺茫,開始把他的關注重心重新放在他的百試不爽的策略上來。

對於這場大戰有著關鍵作用的,莫過於張學良。如果宋哲武一定真心做王佐,那張學良就可有可無,即使張學良助閻錫山、馮玉祥反對中央,蔣介石也會毫不在乎,以宋哲武第四路軍的實力,馬上就會端了閻錫山和馮玉祥的老巢,等不到東北軍進關,閻錫山和馮玉祥就會全面崩潰。

可是蔣介石是絕不會在任何時候都完全相信任何一個人的,這麼多年的政治鬥爭,讓蔣介石深信一條,那就是任何承諾都是不可靠的,只有利益才是最真實的。更何況,現在就是宋哲武反戈一擊的好時機,為了促使宋哲武早日行動,他以秘密任命宋哲武為中華民**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可是宋哲武的主力還是窩在太行山裡不動手,這讓蔣介石很是心疑。

因此,這個時候張學良對於蔣介石就越發的重要了。

雖然4月日,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宋哲武等分別就任那個所謂的中華具國陸海空軍總司令、副司令職。並一再電催張學良就副司令職,可張學良並沒有就職,已經說明張學良還在猶豫。

可是蔣介石並沒有馬上許給張學良高官,這是因為他在等宋哲武的行動,甚至他也一度認為以中央軍現有的實力就足以擊敗閻錫山和馮玉祥領導的這些烏合之眾。可是,隨著戰局的發展,蔣介石知道自己低估了這些烏合之眾的實力。所以,在秘密任命宋哲武后,6月引日,南京國民政府也公開任命張學良為陸海空二叭二個。並由張群撲濁陽致送印信和委任※

據得到的情報,張學良一度考慮是否就任蔣介石的任命,而分別電詢張作相、萬福麟、湯玉麟等人。只是由於這三人的勸阻,張學良才沒有馬上就任。不過,從張學良對南北方所委派副司令職的反應。其態度確實較傾向南京中央。

還有幾件事也讓蔣介石有些放心,首先就是蔣介石指示兵工署以戰備需要為名,向東北兵工廠訂購械彈。雖然上海、南京、漢陽、福建等幾個兵工廠現在產量很大,加上這幾年的庫存積累,還有從德國訂購的大批武器彈藥已經足夠中央軍使用,中央軍武器彈藥充足,可是他還是從張學良那裡買,就是在試探張學良的態度,當然也有拉攏張學良的意思,蔣介石可是給的雙倍的價錢。

其次,汪精衛、閻錫山正在北平籌備的北平國民政府,邀張學良出任政府委員,張學良不僅自己婉拒,還召回了顧維鈞、湯爾和、羅文乾等奉系人物,不讓其加入北方政府。但卻保薦同意王家禎、胡若愚等就任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次長、青島市長等職。亦可看出張學良態度之端倪。

再有,何成淡在任北平行營主任時,與張學良相交極好,身在河南的何成俊按照蔣介石的要求也一直在和張學良電報往來不斷。據何成俊轉來的張學良的電報。惟是東北自對俄衝突以後,創鉅痛深,人民顛沛流離。視中州殆有過之。而起視日俄兩鄰,一則日肆欺凌;一則故為狡展”。弟以輪材,支撐艱局,只此對內對外,已實有應付不暇之勢。”由電文內容可見,張學良立場雖傾向南京,但對出兵幫助中央平叛一事,母內部意見不一,仍持審慎態度。

另據吳鐵城報告,6月3日為張學良約歲壽誕,東北各軍政要員幾皆赴瀋陽祝壽,張學良在北陵集會商議應付時局辦法,會中意見約分成三派: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和級金純等人主張保境安民,不與任何一方合作;王樹翰、莫德惠、劉尚清、沈鴻烈、炮文炮等人主張與南京合作,其中王樹翰主張最力;此外,于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