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的就是為了吸引眾人來投。
北伯侯崇侯虎屬地的逃難潮那叫一發不可收拾啊!剛開始是個體行為,再後來是三五成群的跑,攔都攔不住啊,使得崇侯虎實力大減。
崇侯虎這廝不去反省一下自己的政務是否有誤,才使得治下百姓爭相逃離。他反而頒下嚴令,一人逃走殺其全家,一家逃走殺村長,一村逃走殺所屬的大夫。
結果可好,這禁令不頒佈還好,一經頒佈就是整村整村的逃往西岐,其屬地的大夫也舉家逃離。為何如此,因為一人逃走,其家人就要被株連,故而也只能跟隨逃跑了。他們這一跑村長就要背鍋了,村長若是不想死那就也得跑。村長一跑,同村的其他人哪裡還有活路,也只能跟隨跑。到了這裡,其屬地的大夫只要不是智障,馬上卷家當跑路。
治民就好比大禹治水一般,堵不如疏。若是一味的去圍追堵截,效果只會越來越糟糕,有時候以退為進,方顯上策。
有人高興就有人不高興。
西伯侯姬昌和姜子牙、申公豹等人那叫歡喜連天啊!他們萬萬沒想到北伯侯崇侯虎來了這樣一個神助攻,西岐這邊想要人口,他那邊立馬就送來了,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北伯侯崇侯虎這廝又幹出了一件更離譜的事,他寫信給西伯侯姬考,讓其速速把逃得西岐的北伯侯子民盡數遣返回來,否則後果自負。
為何是寫給西伯侯姬考而不是真正的西伯侯姬昌吶?在崇侯虎看來姬昌早早的就被紂王免去了西伯侯一職,所以其現在在官職上面與自己不對稱。再者說,姬考這小子和自己一起去討伐了叛逆姜桓楚,屬於同一個戰壕裡吃過飯的戰友,有了這層關係,自己再以長輩的身份去命令他,不怕姬考不交出逃民。
西伯侯姬昌將一眾大臣和幾個兒子召集起來商討對策。
姜子牙率先說道:“啟稟主公,既然北伯侯寫信給公子姬考,何不讓公子回書一封給北伯侯,勸其不要在荼毒百姓,多做些於天下黎民有益的事。”
姬昌對長子姬考問曰:“你意下如何?”
姬考:“謹遵父命,孩兒這就回書一封給北伯侯,勸他棄惡從善。”
姬昌點了點頭,剛想再說點什麼,卻不料被一旁坐著的二兒子姬發插話了。
姬發對著姬考說道:“兄長,其實你也不需要給崇侯虎那廝寫什麼勸說信,只需要將你平日裡研讀的西方教教義抄寫一遍給他,我看就已經足夠了嘛。”
姬考哪能不知二弟姬發又對自己發難了,自從姬考領軍回來以後,姬發就沒給他好臉色看。剛開始姬考還以為是自己哪裡疏漏了,故而造成了二弟的誤會,後來經過財政大臣申公豹的指點,姬考才明白了,非是姬發對自己有意見,而是他後面所代表的權貴們對自己有意見,這已經不是家事了,而是政權之爭。勝利者坐上王座,失敗者墜入地獄,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姬考雖然有些迂腐,但也不是愚鈍之人,稍加琢磨,便明白了其中緣由。他感慨道:“無情最是帝王家。”現在的姬考已經拜入了西方教,就算他願意讓出侯位給二弟,西方教的一眾大能也是不允許的,因為這裡面已經牽扯到了道統之爭。再者,從三皇五帝到現在,天子與諸侯傳位,向來是傳位於長子的,還沒有哪個諸侯跳過長子,傳位給後來的那些兒子。
西方教的一眾光頭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他們勸說姬考一定不能在繼承權的問題上發昏,雖說西方教勸道世人向善,可也有另一句警世名言,那就是:“行那霹靂手段,方顯菩薩心腸。”光頭們指出,姬發這是在篡位,是在欺負善良的姬考,是在破壞那千百年來長子繼承衣缽的傳統。
姬考深思熟慮後,覺得一眾西方教的師兄們和上大夫申公豹說得很有道理,自己沒做錯什麼啊!去朝歌救出了被軟禁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