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好,快一年過去了還記得陳家洛的聲音。
“哎,不知對方是何等來路啊!”,弘明關好窗戶回到桌邊,輕輕拔出飛刀取下紙張展開,匆匆兩眼掃過,“果然如此!”
永忠也伸過腦袋看了過去,只見紙上寫著:“太后手上握有先帝遺詔,遺詔上寫著若宮中有變則持遺詔召集莊親王允祿、履親王允祹、怡親王弘曉、果親王弘瞻、和親王弘晝、裕親王廣祿、顯親王衍璜,以及信郡王德昭共掌軍國大事。”(未完待續。。)
ps: 跪謝在海一方01的月票。
第一百八十二章 八王議政
永忠心中大驚接著看了下去,“由八位王爺分別統領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旗兵,廢黜弘曆帝位,另選賢能即位!”
“果然如此!”,弘明又看了兩遍,似乎要把每一個字都刻到腦子裡,看完後就著桌上的蠟燭點燃紙條,一直到最後一個字也化為灰燼,這才重新坐下。
“阿瑪,這不合祖制啊!”,永忠叫道,按照大清開國遺規,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將,稱為上三旗,餘下五旗稱為下五旗。每一旗由滿洲都統統率。此時遺詔將八旗兵力分給八王統領,卻是大大的不符祖宗規矩了,擺明是削弱皇帝權力之意。
“哼,到了我滿人生死存亡的關頭,區區祖制又算得了什麼?”,弘明冷哼一聲,“更何況我大清起家之時八王議政才是慣例。”,想到這裡弘明的心就更熱了,就算到時候爭取不到皇位,弄個議政王大臣的職位也比現在風光無數倍啊!
所謂八王議政是指努爾哈赤諭令八旗旗主貝勒共議國政的政策,和蒙古人的布里爾泰會議類似,都是由極少數的幾個皇親貴胄共同協議一些軍國大事,包括推舉皇位(汗位)的繼承人;滿清入關后皇太極又改良了這一政策,由宗室貴族中的王與八旗固山額真、議政大臣共同議政的形式,即稱為“議政王大臣會議”。
等到了康熙消滅三藩、攻陷臺灣重新統一全國後,象徵著貴族政治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的增加,較低階別的貴族和大臣的參加議政,實際上降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與地位。順治與康熙時期,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作為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繼續存在,但所議之政,已只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務,無關乎軍國大事。也就是說這些人基本成了樣子貨,大清的權利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大臣並不甘心充當吉祥物。還時不時的找些機會試圖恢復八王議政的榮光;理郡王之所以能繼承爵位,正是因為他哥哥弘皙在乾隆初年聯絡八大鐵帽子王想要利用八王議政篡位,事情暴露後被捉拿下獄,他這才撿了個便宜;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弘明已經成人,對事情的經過清清楚楚,那些鐵帽子王地位尊崇,就算牽涉到案子中,乾隆也不好將他們處死,只好停俸罷職略施懲戒。竟讓他們平安度過一劫。
莊親王允祿、履親王允祹、怡親王弘曉、果親王弘瞻、和親王弘晝、裕親王廣祿、顯親王衍璜、信郡王德昭,弘明腦子飛快的開動,一個個數著這些王爺的背景出身,看能否從中選出合適的人選進行合作!
首先莊親王允祿,他是康熙的十六子,弘明的十六叔;雍正年間頗受寵信,歷任正藍旗、鑲白旗、正黃旗都統。乾隆元年,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事務,食親王雙俸。乾隆四年的時候摻和到弘皙謀逆的事情當中被停雙俸。罷都統職,從此賦閒在家,如今已經六十有五了。雖然身上沒有職位,但允祿輩分高在宗室中頗有威望,再加上罷職後難免對乾隆心懷怨懟,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