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鳳生收回思緒,繼續說起這幹模。

“如果時間趕,日頭又掌握不好,那就得生火烘乾,但必須得是小火緩幹,否則範內的蠟就會先融。若是幾千斤的大炮,光幹模就要三四個月,北方至少也要兩三月。只是小炮的話,北方春秋季裡一個多月應該能幹範,冬天就得奔兩月以上了。而夏天不是造炮的好季節,泥範很容易過幹崩裂,裡面的蠟也會早融。”

田大由皺眉插嘴:“北方這季節還好說,可咱們廣東正是多雨的時節,水氣太重,花的時間多了許多。而生火烘乾的話,蠟多少都會先融一些,鑄出來的炮廢率很高。”

這話讓李肆想到了一件事,鴉片戰爭時,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視察虎門炮臺軍防,結果發現火炮多不堪用,其中一門炮的炮膛里居然有“可儲水四碗”的大坑,想必就是因為泥範幹得有問題而出的岔子。

關鳳生像是在安慰自己:“也只有多造模多試,當年我父祖造的可是幾千斤的大炮,現在只是造六十斤的小炮,幹範上的麻煩應該會少很多。”

他看向李肆,眉宇間那層憂慮揮之不去:“兩個月還是太趕了,就算一個半月泥範能出來,剩下的時間還得刮膛打磨,我和你田叔最多能照顧到七八個泥範,算來只能有一半廢炮。如果只是造成炮樣子就成,廢炮也能交差。可聽鍾老爺的要求,是要能打響的成炮,那就算是小炮,只准有一半的廢率,這要求也很高,萬一有個閃失……”

聽到這裡,李肆心裡也有了數。

“關叔田叔,咱們不用泥範。”

關田二人一怔,表情又豐富起來,往日那種吃驚卻沒那麼明顯了,多出來的是期待聽到什麼新鮮東西,他們的心境已經被李肆漸漸磨練了出來,不再像以前那樣大驚小怪。

“那用什麼呢?”

田大由還是配合了一下,出口問了聲。

當然是用鐵範了,說來還得感謝一百多年後的滿清官員,和林則徐、魏源同時代的龔振麟。

龔振麟的鐵模鑄炮法是先用泥作出泥炮,將這泥炮分解為四到七節,每節分為左右兩瓣。再對應每一瓣,用泥巴做出外範,外範上留了把手,還有能將各瓣相互連合在一起的筍卯。接著將鐵水灌入每一瓣內外泥範裡,就做出了這一瓣的鐵範。

接下來鑄炮,將鐵範以筍卯扣合在一起,外用鐵箍固定,內層刷上防止粘連的漿液,再插入炮芯,將鐵水灌注進去,等冷卻成型的時候,就將鐵範的外瓣一塊塊剝下去,趁炮身紅熱時候打磨修整表面。再之後清理泥芯,旋磨內膛,就能成型。

只要鐵模做出來,造炮的成本就大大降低,按龔振麟的計算,鑄千斤大炮的炮工銀,一門就得上百兩,而用鐵模則只要幾兩。

當然,李肆準備用鐵模鑄炮法的原因不是省錢,而是省時間。因為鐵模的泥範是分瓣做的,所以花的時間很少,最多不過十來天就能搞定。而有了鐵模,按龔振麟在《鑄炮鐵模圖說》裡的記述,四十名炮工,趕工的話,兩天就能造九門炮,還是千斤大炮。

就算他們沒有經驗,諸多地方需要嘗試,礦場上的爐工轉到炮工,也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可僅僅四門小炮,應該是輕鬆之極。

聽李肆大略一說,關田二人心中也稍微有了點底,這鐵模鑄炮法可不是什麼高新科技,不過是思路變一下而已,等品味過來其中的關節,關鳳生微微有些失落:“我這家傳手藝,看來是要廢掉了……”

第二天,鐘上位就心急火燎地把白蠟灰漿之類的物料,還有諸多工具用船運了過來,同時還送來了炮樣,也就是炮的資料。上面有炮的略圖、尺寸、重量和炮身銘文。因為他們是冒造,也就是頂替以前丟掉的炮,新造的炮必須鑄出舊炮的銘文。李肆專門留心了一下,看到“康熙三十八年,即補知縣田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