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歎一口氣,和周元良上前向世子見了禮。

看見他二人,尚之信的臉色也稍稍緩和下來。

周元良首先開口稟道:“殿下,我已著人仔細搜尋過,囤於水師的糧草已被大火全部燒燬,根本搶不出一粒糧食來。”

聞言,雖已知廣州運來的糧草被大火焚燬,但尚之信的心仍是顫了一下,想到不知下落的梁標相不由咬牙切齒起來,但很快就收斂怒容,平靜的問周元良:“軍中尚有多少存糧?”

周元良道:“軍中存糧不多,只夠維持三四日所需。”稍頓,又道:“若是扣去民伕役食,還可多支撐兩日,但也只有維持六七日所需,屆時若無糧食補充則勢必斷糧。”

聽了這番話,尚之信眉頭深鎖,看向秦國成,詢問他道:“廣州那邊須多久才可再次運糧前來?”

“這…。”秦國成遲疑一下,道:“殿下,水師被焚糧草乃王爺會同靖藩、總督衙門所辦,大部都是從廣州府轄各縣徵來,現下被大火毀去,短期內怕是廣州難以再次籌備這麼多糧草。而且歷次糧草轉運都是水師在運,現下水師船隻受損大半,走水運已是不可能,只能陸路運輸,這一來所需時日耗時太久,恐難以在軍中斷糧之前運來。”

“這麼說,六七日之後我大軍就要因斷糧而解圍不成!”尚之信有些不甘,新會城中的太平軍明明已是甕中之鱉,糧食也撐不了多久,用不了多久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殺進城去,可現在偏偏自家的糧食反倒先要斷了,這讓他如何甘心!這感覺就好像自己明明抓了一手好牌,結果卻發現是個相公般讓人憋屈。

來前秦國成和周元良已經商量過一切可行的辦法,但最終的答案卻是廣州根本不可能在六七天內向新會運來糧食,所以唯今之計,也只有先解圍一途了,要不然大軍一旦斷糧,那後果可是不堪設想的。

出於大軍安全考慮,秦國成和周元良都勸尚之信撤兵,帳中諸將也紛紛開口,認為大軍不可能在斷糧的情況下仍能包圍新會城的。

諸將的開口讓尚之信無比煩燥,半響,他卻突然咬牙喝道:“眼下局面我自然知道,可除了解圍之外我們還有一途!”

還有一途?

秦國成等人愕然不解。

“攻城!”尚之信面目猙獰,“我就不信城中賊兵被我圍了數月仍有堅守之心!”(未完待續。。)

第二百一十二章 廣州

廣州自秦漢開發嶺南以來,便一直是南方的軍政中心,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時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明朝立國以後,廣州更是明朝同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商業繁華程度曾一度直逼蘇松,以致提舉廣州市舶司太監在萬曆時成為內廷的熱門出外職選,大小公公們為此職司爭得頭破血流。

然而自崇禎初年,北方連年天災,各地大泛圍饑荒,再加上遼東戰事興起,北方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為求活,走投無路的百姓除了參加流寇造反外便是舉家往南方遷移,畢竟相對於千里饑荒、到處戰亂的北方,氣候適宜、太平無事的南方能讓他們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大量為避禍而往南方遷移的百姓使得南方人口在崇禎末年就不斷上升,等到清軍入關後,這一遷移程序便瞬間加速起來。初始,北地百姓選擇逃難的目標多在江南、浙江一帶,可隨著弘光政權的覆沒,福建及更南邊的廣東就成了這些人的目標。且逃難的不再是那些北地活不下去的百姓,更多了江浙一帶還算過得下去的百姓,這些人往南方遷移不是為了活命,而是不願做異族的奴隸。

弘光以後的南明諸政權同時往南方帶去了許多官員士紳和他們的家眷,大量不肯剔發降清的讀書人湧入頓時使得廣東人文薈萃,尤其是順治五年南昌金聲恆、廣東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