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加上一直守衛廣州的第四鎮,太平軍在廣州境內有五個鎮。等到周士相帶著鐵人衛和騎兵旅返回廣州後,廣州境內的太平軍就達到了五萬多人。
相較惠州和潮州各駐一鎮七千餘兵,廣州卻一下駐了五萬多兵,軍糧供應上便立時吃緊。原先太平軍兵少,靠繳獲和自給倒能夠維持,甚至還能有節餘支援肇慶的友軍,現在兵馬擴充兩倍多,單靠繳獲肯定無法維持大軍所需。
廣州各縣只有香山是最早推行建村設鄉,推動屯田耕種,整合土地,其餘各縣都是去年底方才開始整合。各縣還沒來得及春耕,就因大軍東征抽了不少青壯充任民夫,使得春耕耽誤不少。玄武山一戰後,周士相判定濟度已是在等死,因此下令將廣州徵發的運糧隊全部遣回,抓緊時間春耕,如此才勉強填上缺口。但種下的糧食要夏天才能收,所以缺口很大。以前太平軍的戰馬不多,現在又添了幾千匹戰馬,一匹戰馬所吃的頂得上三個青壯,如此一來,廣州府的糧草供給更是緊張。
廣州知府廖瑞祥這些日子每天忙的就是如何解決回師的太平軍各鎮軍糧,他也是搜乾淨底子,可還是無法補上這個缺口。當初廣州平南、靖南二藩連同滿城滿州兵的軍糧也不是靠廣州一府解決。而是從潮州、惠州、韶州、南雄等府調糧來,這樣才保證了廣州清軍糧草。現在廣州一下開進五個多鎮近六萬的大軍,廖瑞祥這個知府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沒法變出糧食來。
廖瑞祥找到宋襄公訴苦。宋襄公能有什麼辦法,只能寫信給周士相訴苦。這次東征濟度,無論從哪方面看,太平軍都是戰果累累,可要從軍糧消耗上看,卻是大大的虧了。
雖然太平軍在潮州境內組織打糧,得糧甚多。可這部分糧食一半被留作軍用,餘下的則用在了那幾萬遷移百姓身上,要不然沒有糧食。餓著肚子遷移,這幾萬百姓便要活活餓死在路上。
周士相費盡心思要把這些百姓遷到廣州,也一直強調人口和糧食、鹽鐵一樣都是太平軍必須搶奪的戰略物資,所以將潮州百姓從寨子裡趕出來可不是讓他們餓死。而是要讓他們到廣州去建新家。開墾新的土地,成為太平軍錢糧源源不斷的供應者,自然不能讓人死了。不但不能讓他們餓死,也不能讓他們半飽,而是要吃飽,到了廣州後休息幾天便能恢復體力進行勞動的。
北線的第一鎮、陸豐的第二鎮、海豐的第三鎮,騎兵旅外加齊豪的炮營,還有鄭成魁的水師。太平軍參加東征的兵力達到了三萬人,負責運糧的民夫也有近萬人。另外還有幾千泥瓦匠,再加上收編的潮州寨丁和營兵,徵發的潮州青壯,五六萬人在前線,每天消耗的糧草驚人,一戰下來這數目更是個天文數字。
為了東征,廣州各縣動員了上萬民夫組建運糧隊,每天在官道上行駛的手推車有數千輛。從廣州到前線的陸豐,再快也要半個月。一個民夫所能推動的糧食在200斤左右,一輛推車需要兩個民夫輪換,因為是體力活,吃的不能少,要不然根本沒有力氣,所以這兩個民夫一天就要吃掉幾斤糧食,等到了前線,車上剩下的糧食大多隻有一半。回程的時候民夫們也要有糧食,總不能餓著回去吧,這一下也得減去幾十斤,剩下的才能算是正式的軍糧。和如此損耗相比,用水師的戰船海運糧食明顯要划算得多,不過因為東征突然,周士相沒有時間安排海運糧食的事情,加上水師還要承擔太平軍的運兵任務,故而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船隻和人力組織大規模的海運。
廣州運去的糧食再加上從潮州打的糧,胡啟立供給的惠州糧草,才保證了太平軍能夠長時間和清軍對峙,保證了周士相困死餓死清軍的戰略意圖。若是沒有如此巨量的糧食供應,只怕鹿死誰手就很難說了,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清軍因為無糧退回潮州,太平軍因為無糧退守惠州,雙方蓄力準備下次決戰,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