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制住了。又接連吃了敗仗,損兵折將,雖說尚可喜和耿繼茂還是聲稱局勢並未惡化,太平寇不過是小患,乃是烏合之眾,等到天氣涼爽下來。二藩自可收拾掉他們。然而順治帝不是傻子,他雖年輕,但也知道不能學前朝的崇禎帝叫臣下矇住耳目。雖說大清朝沒有東廠和錦衣衛,可順治帝在廣東自有他的耳目存在,所以對於去年以來廣東清軍和太平寇的一系列戰事還是清楚的。
李率泰那也老實上了摺子,承認了廣州綠營主力基本被太平寇打光的事實。也明說眼下廣州城內兵力空虛。各處兵力都吃緊,形勢比之前年李定國來攻時還要惡劣——當初新會這個廣州的西南大門可是一直牢牢被清軍控制的,現在卻是叫明軍奪了去。沒了新會作屏障,廣州面臨的危脅實在是大。
不過讓順治寬心的是,李率泰雖說太平寇能打,但其作戰方式似乎是學的當年李自成、張獻忠的流寇手段,甚至就是土匪行勁,因為他們每佔一處並不想著將此處長久控制。設官安民以為根據之地,反而大行掠奪破壞之事。爾後將所得盡數帶回盤踞之香山老巢,使得當地百姓民怨沸騰,對太平寇十分敵視。而且太平軍並沒有攻打廣州城的能力。
不得民心,便不能持久,不能持久,則旦夕可亡。
順治很高興,若李率泰所奏屬實,這太平寇確是不足為慮,他不怕太平寇能打,能打的軍隊多了去了,當年李自成的兵、張獻忠的兵都能打,可現在哪裡去了?
李率泰又說,太平寇似並無野戰能力,幾次與我大清兵作戰,靠得不過是堅城依託和地形之利,加之其流竄方式,使得官軍無法將其圍堵。
李率泰奏道若是官軍兵力足夠,大可將太平寇老巢香山四面合圍起來,然後使一路精兵直抵其腹心之地,另使數路掃蕩其周邊之地區,層層環壓之下,太平寇必無路可逃,覆亡乃是必然。然現在廣東官軍並無足夠軍力用於圍剿太平寇,加之境內其他明軍襲擾,勉強只能保證廣東精華之地不失,很難對明軍及太平寇大舉用兵,因為二者牽其一動,發起全身。
若官軍大舉用兵太平寇,則勢必要抽調各地駐防軍力前來會剿,如此就叫他處明軍有機可趁;若大舉用兵他處明軍,則太平寇亦會趁機而動。二者彼此依存,實是棘手。因而李率泰請求朝廷能夠再向廣東增派援軍,以使廣東有足夠兵力應對此局面。
順治反覆思量後,決定允李率泰所請,向廣東再增派滿州八旗兵,結果這次不但諸王公大臣一致反對,就是先前提議在廣州設滿城的安親王嶽樂也不贊成。
諸王反對的理由是,滿州丁口乃國之根本,現今朝廷已設了西安、江寧、杭州、永登、荊州、潼關、太原、銀川、福州、廣州等十幾處滿城,每城少則千餘兵,多則數千兵,十幾處相加需兩萬餘滿州八旗將士駐防,再加上家眷,便是不下十數萬之眾,這已經佔了滿州人口的三分之一多。
而八旗兵入關時也不過就是十萬之眾,這些年在與明軍、闖軍、大西軍的戰事中前後傷亡了一兩萬人,餘下的除卻駐防滿城的這兩萬多人,就只剩下不到五萬。
這不到五萬的八旗兵還要在關外盛京留一部分以護衛祖宗龍興之地,餘下的則要坐鎮京師,還要保留一定數量的八旗兵隨時支援各處戰場,哪裡還抽得出兵力南下增援廣東!
提議在廣州設滿城是嶽樂的主意,當初他可沒想到廣東的戰事會打成這樣,所以這一回實在是沒底氣力爭。嶽樂不吭聲,反對的王公大臣們自然佔了上風。順治沒辦法,便示意蘇克薩哈提了個折衷方案——調蒙古兵南下增援廣東。
這個方案倒是得到了滿州王公大臣、貝勒爺的同意,可卻遭到蒙八旗王公貝勒的反對,兩方僵持不下時,老臣寧完我打了個圓場,說現在派兵去廣東也不合適,北方人不適應廣東的酷熱天氣,不妨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