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曹操為相。”

且就在劉協咬牙切齒地做出“讓步”之時。吳碩卻抬手打斷道,“陛下且慢。眼下並非拜相之時。”

“吳卿此話何意?”劉協不解地望著吳碩問道。

吳碩意味深長地笑了笑道,“臣以為陛下可先將蔡安貞的奏摺公之於眾,待曹操有所回應後,再順水推舟也不遲。”

劉協雖被供在深宮做傀儡,但終究也算是同曹操鬥智鬥勇了多年。此刻聽罷吳碩所言,他立馬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確實。做好讓步的決定,並不代表就要立即做出讓步。正所謂漫天要價,落地還錢。封曹操為丞相只是底線。如何觸及這條底線,就要看曹操如何表現了。此外不用吳碩多加解釋,劉協也能想象得到此事一經公開,會在朝堂上引起怎樣的爭議。而曹操與蔡吉也會因此被推向風口浪尖。思慮至此,劉協不禁會意地點頭讚道,“妙!”

董承坐在一旁眼瞅著天子與吳碩一唱一和,心裡頗不是滋味。在外人眼中他與吳碩是天子最器重的臣子。可董承自個兒心裡清楚,吳碩對天子的影響遠勝於他這個國舅。所以只要一有機會他總是不遺餘力地在暗中與吳碩較勁,但結果往往是吳碩更勝一籌。今天的情形也不例外。不過就算董承再怎麼不服氣,他也不得不承認吳碩的一些說法確實有道理。例如沒有兵權就是他們這票人最大軟肋。

話說,早年劉協還曾利用蔡吉借的那五百兵馬擴充了一支御林軍。可自打宛城之戰後曹操便開始一步步削減這支兵馬。到後來就連一直深受劉協重用的李達都被調換給了蔡吉。如今許都宮城內的御林軍從上到下皆是曹操爪牙,劉協能指揮得動的也就是那幾個內侍而已。因此吳碩一提兵權,劉協立刻就軟了下來。

然則董承卻不似吳碩和劉協那般“悲觀”,在他看來天下間握有兵權的諸侯可不止曹孟德一人。就算天子目前無法在曹操眼皮子底下組建親兵,依舊能召集其他諸侯為朝廷所用。劉表、馬騰、劉備、孫策哪個比曹操差。哪怕是蔡吉也不見得真以曹操馬首是瞻。至少從齊營傳來的諸多流言看來,蔡吉並沒有將曹操的那個次子當回事的樣子。當然在這些諸侯之中,董承最看好的還是馬騰和劉表。馬騰與董承同為涼州人,兩人本就有些交情自是不用多說。而劉表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是現今最能同曹操叫板的諸侯。有道是金角銀邊草肚皮,曹操佔據四戰之地,一旦挑動劉表與馬騰一南一西進攻曹操,周邊的其他諸侯也會跟著群起而攻之,曹操必不能招架。反正這種驅狼吞虎的把戲,董承也不是第一次耍。只要能將諸侯掌控於手中,又何愁沒有兵權。

想到這裡,董承下意識地捏了捏袖中一封書信。此信乃是劉表所書。信中內容雖只是尋常的寒暄客套,董承卻一眼就瞧出這是劉表在借自己的關係向天子買好。不過這會兒的董承並沒有將信上交給劉協,更沒有提起劉表示好一事。因為在吳碩的啟迪之下,董承儼然已經在心中謀劃起了一個龐大的計劃。而在這個計劃成形之前,他並不打算向天子透露絲毫資訊,以免再次被吳碩搶去風頭。

吳碩並不知曉就在他與劉協對答的檔口,董承正在暗中謀劃著驚天大計。他倒是挺慶幸董承這一次沒有繼續教唆天子親政。說實在的吳碩對董承這等外戚並沒好感,認為他太過急功近利,且心術不正。只是現如今朝中肯支援天子的大臣實在有限,加之劉協又十分寵愛董妃,吳碩也只好勉強接受了董承這個盟友。因此眼見董承一直默不作聲,吳碩便禮貌地向他徵詢道,“董將軍可有見教?”

回過神來的董承連忙奉承道,“吳大夫此計甚妙,陛下可依計行事。”

劉協見吳碩與董承如此精誠合作,不由朗聲笑道,“有二位卿家齊心協力,朕何愁大業不成,大漢不興。”

小劇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