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鎬選擇四路進軍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先說其合理性,歷史上許多戰例都是採取分進合擊這個戰術取得成功的,比如說唐朝滅亡東突厥的戰例,共派了六路大軍。明朝征伐土司楊應龍的戰例,也是分幾路圍著打。後來的老蔣第五次“圍剿”中央紅軍,也取得了成功。

為什麼他們能取得成功呢?原因就是把握住了這個戰術的關鍵要點,說白了就是四個字齊頭並進。

只要你派出去的這幾路大軍能嚴密配合,計算好時間,齊頭並進,不給敵軍抓住空檔,那他們只能被你圍在中間群毆,衝也衝不出去。

如果敵軍派主力攻打你的某一路,那另外那幾路就會趁著這個時間趁虛而入,掏了他的老窩,進而將其反包圍。老窩都被人掏了,就算是你僥倖逃生又有什麼前途?只能像石達開那樣被人慢慢地耗死。

所以說,這個戰術不是不能用,關鍵是要把握好各路進兵的時間和節奏,確保各路兵馬齊頭並進,不給敵軍抓空檔的機會。

但是,明軍的西路軍主將杜松就違反了這個作戰原則,他率領著主力提前三天到達了薩爾滸,過於突出,給努爾哈赤創造了絕佳的集中主力圍攻出頭鳥的機會。更為要命的是,杜松到了這個時候還不知道死期將至,不聽副將的話,安營紮寨,等待其他三路趕上來,而是將這為數不多的軍隊一分為二,去主動渡河進攻後金,其結局自然是被努爾哈赤吃掉。

杜松這種舉動就相當於刀塔裡的傻叉白牛,仗著自己是主力,有點裝備,上高地的時候還沒等隊友跟上來一個猛子就扎進去了,本來想著搶頭功,搶人頭,超神的,其結果自然是被對方圍殺。而他又是主力,他一死,後面的脆皮小弟就站不住了,只能被人家收割團滅。

一代雄主萬曆皇帝對杜松的評價就是:“杜松貪功輕進以致喪師,深可痛恨!”萬曆是皇帝,而且是薩爾滸之戰發生時的皇帝,作為一代雄主,他可能透過當時官員的奏摺和嚴密的東廠錦衣衛制度掌握了當時最全面的資料,所以他的評價應該是最中肯的。

個人認為,萬曆的評價要遠比後世或者當時的一些歷史評論家和所謂的學者要客官的多,因為他們都不可能掌握當時的全部情況。

再說其必要性,楊鎬之所以選擇四路出兵,是因為他不得不這麼做。大家可以翻開地圖看一下,馬林出兵的開原和劉挺出兵的寬甸基本上是在一條直線上,它們的中間部分就是努爾哈赤的老巢赫圖阿拉。開原和寬甸與西南方的撫順,也就是杜松出兵的地方,正好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包圍圈將赫圖阿拉圍起來,所以分別進兵是最好的選擇。

若是選擇一路進兵的話,勢必要放棄開原和寬甸這兩個地方,那這兩個地方的老百姓就會收到努爾哈赤的屠戮。況且,從開原和寬甸兜個半圓,繞這麼大一個圈子到撫順,再從撫順進攻努爾哈赤,那得費多少周折,費多少糧草,放著直線的距離不走,非要走彎路,那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再者,撫順地區的糧草也供應不起這十萬大軍,供應杜松的三萬主力尚且有餘,若是讓這個城市供應十萬大軍,怕是把裡面老鼠的存糧都挖出來也不夠。

最後,努爾哈赤不是傻子,更不是木頭,你派十萬大軍從一個方向過來攻打他,他不會跑嗎?他會傻乎乎地待在赫圖阿拉等你?前面提到的開原和寬甸都是很好的跑路方向,你都白讓給人家了,人家還會跟你客氣?

順便說一句,努爾哈赤是不會往北邊跑的,因為那裡基本上算是不毛之地,康熙年間索額圖簽訂尼布楚條約路過黑龍江和吉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靠打獵來維持生計,很少能找到人家。

後世的警察抓個土匪還講究四面圍堵,把所有的道路都封死呢,你去打一個巨寇猛寇,只派一路過去,還指望著人家在那裡傻乎乎地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