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經越來越大,不能說崩盤,起碼也是山雨欲來。”
徐浩東微微點頭,“那麼咱們雲嶺市呢?”
劉浚如說:“我不得不服,咱們雲嶺市政府不負債運營,現在看來是個長遠的英明的決策。經濟學有一條鐵律,一旦金融風險來襲,先倒下和先崩盤的,應該是負債運營的。咱們雲嶺市有財政節餘,也有財政儲備,更有各項基金,應該不存在金融風險。”
徐浩東笑了,“不負債運營,不是什麼英明決策,而是咱們雲嶺市特有的商業傳統,是傳統的力量造就了今天的雲嶺。”
劉浚如問:“浩東書記,我來雲嶺工作有一段時間了,但說不負債運營是雲嶺市特有的商業傳統,我還不太瞭解,你能否給我們說說?”
第0531章 不負債經營
徐浩東指著陳修傑說:“浚如,這你得請教修傑,我從小在軍工廠長大,相對封閉。而修傑是土生土長的雲嶺人,關於雲嶺市的商業傳統,他比我們更有發言權。修傑,請你給我們上一課吧。”
陳修傑說:“據《雲嶺市志》記載,在八千年前,咱們雲嶺市還是汪洋大海。六千年前,由於地殼運動和海塗沉積,慢慢的變成了陸地,直到四千年前,才基本形成了現在的雲嶺地理地貌。據市志上說,雲嶺市有人類活動,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漢朝,已有人類居住。直到明朝初期,雲嶺市有了一個史書上明確記載的集鎮,就是現在的八方鎮。”
“所以,雲嶺市稱鎮最早的是八方鎮,距今已有六百五十年以上的歷史,比雲嶺市區的前身城關鎮要早三百七十多年。而八方鎮的前身八方村,早在唐朝中期就已存在,所以,現在八方鎮名列全國百大古鎮之三十三位,宣傳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是有根據的。至於八方村演變成八方鎮的過程,與明朝滅亡有關,明末元初,陸續有人從北方逃難來到雲嶺並在八方村定居,八方村才逐漸興旺起來。”
“據記載,八方村原名八汊村,起源於八條河汊彙集村東,在明末元初那段動盪時期,共有七個地方的人逃難到八方村,加上原住民,剛好是八個地方的人彙集,又與八條河汊相對應,所以便改名為八方鎮。到了元朝中期,八方鎮有住民兩千三百餘人,這是有明確的歷史記載的,其中主要有三十七個姓五十三個家族,分別從事農業、漁業、牧業、手工業、運輸業和商業等,其中從事商業的有陳、楊、劉、高、孫、錢、方、袁、周等九個姓十三個家族。”
“從元朝中後期到明朝前期,這九姓十三家將生意做遍了整個東江省以及外省,但漸漸的,不斷有家族消失,到了明朝中後期,只剩下了陳、楊、劉、高四姓六家。再到清朝前期,劉高兩姓消亡,於洪唐三家興起,與陳楊並存。大約在清朝中期,楊家唐家末落,只剩下陳於洪三家。再到清末民初,於洪兩家末落,陳家三兄弟碩果僅存。上世紀三十年代,陳家老二末落,而陳家老三也跟著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末落,唯有陳家老大,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遷往東南亞。咱們雲嶺市現在的陳氏貿易集團公司,就是這個陳家老大的後人,歷經近三百五十年共十五代傳承,依然生機勃勃的存在。”
“後人以及陳家人自己,總結了陳家老大長盛不衰的原因,就是當年陳家三老的父親留下的祖訓。主業付七,副業付二,產業付一,賺十出七,賺十留二,賺十耗一。這六句話,二十四個字,就是陳家的商業祖訓。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和研究,陳氏貿易集團公司至今都還在遵循著這個商業祖訓,不但自己堅守,而且深深地影響了雲嶺市的商業文化,是雲嶺市商業傳統形成的關鍵。”
聽到這裡,徐浩東問:“修傑,我一直很好奇,你也姓陳,你這個陳跟八方鎮的陳氏有關聯嗎?”
陳修傑笑著說:“還真有關聯,可惜我不是陳家老大那一支,我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