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碼那些倚老賣老的老臣不會到父親眼前告發我,讓我整天擔心會被管教和責罵。但是一日大難,卻讓我痛不欲生,肝腸寸斷。在這世間,除了他,更有何人能隨時指出我的缺點,斥責我,批評我,告訴我該怎麼樣做?讓我行動有所拘束?除了他,更有何人能讓我在遇到困難時有所依*?父親是一座山,如今山倒了,我自此再無依*了。

回想起他對我的種種,從中年得子,愛不釋手的關愛,到大戰才息,摔我收買人心,再到他認回長子,對我的悄然冷落,再到決戰雍涼,對我的重新重視,以至近年對我扶值,教導,直至將天下交到我的手中……我發現,我竟從來沒有真正認識過他,懂得過他。但是,我卻再也沒有時間去了解他了。

孫尚香終於原諒了我,並且她對星彩極為喜愛,現之如女。她這一次的大病,把我急壞了。以漢朝舊制,太后有著極大的權力,甚至不止一次有過太后聽政,太后專權,而吳氏對我並不喜歡,況且他有兩個親生的兒手,加上在朝中佔有巨大份量的吳氏宗族,實在是一股足以對我造成影響的力量。而我曾想把孫尚香做為抗衡吳氏的一粒棋子。抵消她可能造成地影響。這個念頭並不太好。但是拋下這個念頭不說,我也想要好好補償她,她教我育我,愛我惜我,甚至為了我幾乎丟掉性命,我若不好好孝順她,又怎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她重病期間,我幾乎無心公務。

讓這兩件事纏著,建平元年我幾乎什麼事都沒有做成。不過,兩件事。我還是向孔明透了信,交流了一下意見。第一件事便是舉士,我手下的人才,不夠用啊。

漢代自有一套完整的選官制度。主要有察舉、徵召、闢除、任子、貲選等方式。從漢文帝到漢武帝,建立了察舉制,此後,察舉就成為漢代最重要的選官制度。具體做法就是根據國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國守相向皇帝推薦能夠擔任官職的人才。就整個兩漢來看,察舉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定期常舉,一般每年一次,在年終隨著“上計”即地方向中央的年度報告進行,具體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東漢避光武帝諱改名)等;一類是不定期特舉。由皇帝根據實際需要隨時下詔指定科目和人選要求,具體科目有賢良方正、賢良文學等。而我在蜀中所舉地各行各業的良才、良匠、良工等等便有些特別了。兩漢的察舉,以孝廉最多,所以人們也常用“舉孝廉”來指代整個察舉制。察舉孝廉的標準有四條:一是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是學通行修。熟知經書;三是明習法令,善於決獄;四是頭腦清楚,才幹出眾。凡是地方推薦上來地孝廉,一般先在中央擔任郎官,經過官場上的見習和初步鍛鍊,再根據對其實際能力的考察任命實職。

為了保證察舉的質量,國家規定:州郡長官有推薦人才的責任和義務。“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漢書武帝紀》)凡是發現察舉有不合格的,舉薦人要承擔連帶責任。察舉賢良,一般還要進行對策考試。如董仲舒有名的“天人三策”。就是這種對策。

徵召則比較特殊,是皇帝對特殊人才直接聘任的選官制度。秦始皇時就有了徵召,如叔孫通以文學被徵。漢代所徵,多為學術名士或道德楷模。隆重者還要以“公車”、“安車玄纁蒲輪”徵之,以象徵朝廷對所徵之人的尊崇。但除王莽時期外,徵召都是個別進行的,在選宮中佔地比例不大。

闢除是長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種方式。漢代用人,中央只任命行政長官,其部下椽屬則基本由長官自行聘任。這就是三國裡那麼多“主公”的由來。按規定,二百石以上的官員,均由中央任免,闢除的椽屬,一概都是百石。上至三公九卿,下到郡守縣令,他們地下屬吏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