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眉之急,但袁可立更為難了。邊境地區本來就雲集著大量邊軍嗷嗷待哺,一下子又多了好幾萬,後勤壓力徒增了好幾倍。

“那就修路!你不是一直在發愁裁撤的衛所軍和漕軍該怎麼安排嗎現在可以往交通司送了。另外王昇那邊應該還沒殺乾淨,也都一併送去修路吧,能不能撿回一條命就看造化了!”

袁可立如果不提後勤供應,洪濤還就真給忘了。這次出關除了誘殺了內奸和外敵,還親身體會了下邊關的道路情況,然後就有了在邊關和第二線主要交通樞紐城市之間修建路網的想法。

按照自己設計的防禦部署,將來在大明北面的邊境上,不再是以長城為主的被動防禦模式,而是要在十個左右的堅城內囤積重兵,改成可攻可守的主動防禦模式。

但不管城市多堅固,想守住也得先保證其後勤補給充足,這時候道路就成了重中之重。沒有能高效運輸的路網,主動防禦模式就等於水中月鏡中花。

於是皇帝一聲令下,從景陽十三年夏,六萬多剛剛被編入交通司的工程隊就陸陸續續向北開拔了。

為了支付這筆龐大的開銷,從戶部到內帑再到海關全都開始摸兜,把能擠出來的每一兩銀子全拿了出來,變成鐵錘、鋼釺、炸藥、棉服、糧食、牲畜和工程隊的工資。

按照皇帝的意圖,交通司規劃了四條線路同時開工。第一條是從西安通往蘭州的,中間路過慶陽府,總長1400裡;第二條是從西安到寧夏府的,但起點在慶陽府,等於少修了一段路,總長760裡。

第三條路從山西太原到殺胡口,全長640裡;第四條路從京城經過宣府到大同,全長650裡。

四條路加一起接近3500里長,聽上去挺難,實際上並沒那麼複雜。這四條路全都屬於擴建,原本就有道路,很大一部分還是官府的驛道。現在只不過是把土路改成碎石,再把路面加寬,順便修繕一下途徑的橋樑。

但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容易,因為皇帝提出了更高標準,要求所有路面都必須能同時容納兩輛四輪馬車相對而行,這樣一來就給工程極度增加了不同難度。

因為它們或多或少都要穿過山區,有些地方本來依山勢而行,或坡度大或比較狹窄,現在就得想辦法降低坡度加寬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