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了科學技術與政治的關係問題。人類發展的歷史,歸根結底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沒有生產,整天餓肚子,連生存和延續後代都不可能,還能進行什麼其他社會活動呢。人類從開始進行生產活動就有一個顯著特點——使用工具,靠智慧和知識,也就是靠科學技術。人類從運用最簡單的鑽木取火,到現在掌握極為複雜的電腦與生命科學,使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大,有些科學家說:“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實際上也是一個技術發展的歷史,是技術革命迭次更替的歷史”③,率領我國實行第二次革命的領袖人物鄧小平,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④。

翻開我國的近代歷史,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與科技工作者的 活動,幾乎完全被忽視,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和社會急劇變革年代裡突顯的若干理念有著密切關係。

其一,“政權決定一切”理念的影響。革命戰爭年代,奪取政權成為各種革命活動的中心任務,林彪曾講過一段很著名的話:“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有了政權,無產階級,勞動人民,就有了一切。沒有政權,就喪失一切”⑤。反映在歷史領域,一篇批判“民富國強”口號的文章作過如下“階級分析”:“地主資產階級的國家,無論是強是弱,都是剝削階級的‘天堂’,被剝削階級的‘地獄’”⑥。也就是說,政權決定一切,在舊政權統治下,一切財富都為統治階級佔有,國家的窮與富和一般老百姓毫無關係。正是在這一理念影響下,舊政權統治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情況,統統被視為反動統治階級事業的一部分,在革命者寫的歷史上,往往只允許寫其問題方面,而缺乏客觀的反映和公正的評價。

“政權決定一切”理念的根本錯誤在於,把政治與經濟的關係本末倒置了,並且對國家政權的歷史地位與社會職能,作了片面的、不科學的解說。國家政權是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而產生,為保護私有制而設定的。英國17世紀著名的學者洛克在其名著《政府論》中指出:“人們之所以聯合成國家,接受政府的統治,其重要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護他們的產財”⑦,“不論是誰掌握了政府權利,都是在這一特定的條件下受人之託,其條件還是以人們能夠擁有和保護財產為目的”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科學的闡述了國家產生的目的,國家政權的任務與作用:“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鬥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衝突,把衝突保持在‘秩序’的範圍以內,……就是國家”⑨。

國家與政權,不是可以高居一切之上,支配一切,佔有一切的權力,而是為經濟基礎所決定並服務於經濟基礎的機關。即使是封建社會,皇帝們自認為擁有政權就把社會的一切都視為他們的私有財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當他們為實現私人佔有慾而不顧破壞生產,損害整個地主階級利益,置天下百姓死活不顧時,等待他們的往往是王朝末日的來臨。恩格斯在更深層的意義上講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話,他說:“在蒲魯東先生看來,君主的專橫就是政治經濟學中的最高原因!其實,只有毫無歷史知識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並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貿易比君主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