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王厚吸納江東才俊!(第2/3頁)
章節報錯
,目光深邃,“王厚此舉,正中我軍軟肋啊。”
劉備停下腳步,走到諸葛亮面前,語氣中帶著一絲急切:“那該如何是好?總不能眼睜睜看著荊州才俊盡入曹營吧?那王厚詭計多端,又深諳用人之道,若讓他在荊州站穩腳跟,我等處境將更加艱難。”
諸葛亮緩緩放下羽扇,目光炯炯地看向劉備:“主公莫急,需從長計議。王厚招賢,倚仗的是曹操的權勢和財力,我等雖不如曹操富有,卻可另闢蹊徑,以仁義之名,招攬天下賢士。”
“軍師的意思是,也效仿王厚,廣發招賢令?”劉備問道,語氣中帶著一絲疑惑,“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財力雄厚,我等如何與之抗衡?”
諸葛亮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說道:“主公此言差矣。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天下有識之士,皆恥與之為伍。而主公仁義之名遠播,又是漢室宗親,匡扶漢室,乃是名正言順,何愁無人來投?”
“軍師所言極是!”劉備聞言,精神一振,臉上愁容盡散,“我這就吩咐下去,廣發招賢令,務必將荊州英才聚集於我麾下!”
諸葛亮點點頭,卻又說道:“只靠招賢納士,恐怕還不足以與王厚抗衡。需知王厚此番前來,不僅僅是為了招賢,更是為了籠絡人心,鞏固曹操在荊州的統治。我等還需另尋良策,方能破除王厚的計謀。”
,!
劉備不禁又有些擔憂:“軍師有何妙計?”
諸葛亮沉吟片刻,說道:“王厚初來荊州,根基未穩,我等可趁此機會,散佈謠言,敗壞他的名聲,使其難以立足。”
“散佈謠言?”劉備有些猶豫,“如此一來,豈不是有損我仁義之名?”
諸葛亮解釋道:“主公勿憂,我等只需散佈一些似是而非的訊息,讓人心生疑慮即可,不必太過分。比如,可以散佈王厚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的訊息,如此一來,即使有人才前來投奔,也會心存顧慮,不敢盡心盡力為王厚效力。”
劉備想了想,覺得諸葛亮此計甚妙,於是點頭同意:“就依軍師之計行事。”
諸葛亮又說道:“除此之外,我等還需加強江夏的防務,以防曹操趁虛而入。”
劉備點頭稱是:“軍師所言極是,我這就去安排。”
二人商議完畢,劉備立刻下令廣發招賢令,並派人暗中散佈關於王厚的謠言。同時,加強江夏城防,嚴陣以待,以應對可能發生的變故。
建業城,孫權的書房內,氣氛凝重。孫權眉頭緊鎖,來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語:“這王厚,真是心腹大患!短短數月,竟然拉攏了荊州大半英傑,如今連江東的人才也開始被他吸引,長此以往,我江東基業危矣!”
周瑜身著戎裝,快步走進書房,抱拳道:“主公,臣聽聞王厚在襄陽廣納賢士,江東才俊紛紛前往投奔,此事非同小可,需早做決斷!”
孫權停下腳步,看向周瑜,語氣中帶著一絲焦慮:“公瑾所言甚是,這王厚如鯁在喉,不除掉他,我寢食難安!只是這王厚如今在曹操帳下,深受曹操器重,該如何除之?”
周瑜自信一笑,道:“主公莫急,瑜已有計策。”
孫權聞言大喜,連忙問道:“公瑾有何妙計,快快說來!”
周瑜走到孫權身旁,壓低聲音說道:“曹操生性多疑,又剛愎自用,我等只需稍加利用,便可使其自亂陣腳。只需在許昌散佈謠言,就說王厚擁兵自重,意圖謀反,欲與曹操三分天下,曹操必然會對王厚心生猜忌。”
孫權聽罷,不禁拍手叫好:“妙計!妙計!此計甚妙!曹操多疑,必然會中計!只是,這謠言該如何散佈才能令人信服?”
周瑜胸有成竹地說道:“主公放心,瑜已安排妥當。我已派人前往許昌,暗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