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朱允炆:削藩?我有自己的想法!(第1/2頁)
章節報錯
葉楚感嘆一聲:【只能說不愧是能征善戰的燕王朱棣嗎,起兵之初僅僅只有身邊八百親衛!】
秦朝,嬴政也是訝然,區區八百人也敢造朝廷的反?
貞觀年間,君臣眾人都被這個小得離奇的數字給驚呆了。
李世民率先反應過來:“哈哈哈哈,看來我們都低估了這個朱棣之能!”
漢朝,劉徹也是一驚,看向衛青:“這個朱棣不過八百人也敢起兵?!”
衛青一拱手,有些疑惑:“臣也不知,這燕王朱棣是如何靠這點微末兵力從邊疆攻入王都的。”
明朝,洪武年間,滿堂譁然,任誰也沒有想到是八百人。
朱元璋一挑眉,看來自己還是小覷了這小子,平常招貓逗狗的惹人嫌,在打仗上有兩下子啊!
朱標也是十分震驚,眼神有些複雜,四弟果然是驍勇善戰,在軍事上頗有天賦。
看著朱棣有些慌張看向自己,柔和一笑,安撫地拍了拍他的手。
未來老丈人·開國大將·徐達:嘖嘖嘖,看不出來燕王這小子竟有這等本事。
【朱棣本是位高權重的藩王,北平與當時的首都建康一南一北,可以說是天高皇帝遠,自由自在,那他為什麼要賭上身家性命去謀反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朱棣與朱允炆這對叔侄間存在的根本矛盾:削藩。】
【明朝的藩王制度是怎麼來的呢?】
【那就要讓我們再把視線拉回洪武年,朱元璋為了大明朝的長治久安,將諸子分封為王,駐守邊疆,拱衛皇室,形成了明朝的藩王制度。】
【也因此朱棣作為藩王手中是有軍事指揮權的,加上他常年征戰北方,在軍中頗有威望。】
【於是在起事後迅速收攏了一部分邊軍約三萬人,這也成為了他初期與朱允炆相爭的底氣。】
朱元璋:?這小子籠絡軍心!我就說小兔崽子哪裡來的軍隊!
朱棣:什麼籠絡!這明明是個人實力和人格魅力!
【其實朱元璋建立這個制度時,也考慮到了藩王作亂的可能性,規定藩王之間不可以相互往來和串聯,避免聯合起來對抗中央。】
葉楚戲謔一笑:【可能老朱也沒想到他兒子靠自己一路打穿了他留給寶貝大孫子的百萬軍隊。】
朱元璋一頓,不想承認咱家這個大孫子可能也許有點無能?
【建文帝朱允炆雖然聰慧好學,性善純孝,但其實老朱對於他繼任帝位也是十分放心不下,認為他“仁柔少斷”。】
【甚至在朱元璋臨終之時還特地下了詔書讓各藩王在封地服喪,不許來京師。】
洪武年間,朱棣悄悄撇了撇嘴,老爹未免也太偏心了吧!為了讓大侄子繼位,都不許兒子來奔喪。
永樂年間,已經成為皇帝的朱棣眯了眯眼,想起那段時日自己不顧皇命前往京師奔喪,卻被建文小兒派人拿著敕令命自己返回北平,真是叫人不悅!
【建文帝即位時,鎮守邊疆的諸王已經擁有了很大的權勢,對於想要集權的天子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威脅。】
【朱允炆憂心忡忡,便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議削藩之事。】
【齊泰認為燕王實力最強理當先削,但黃子澄卻認為燕王有功無過,對他動手可能會引起輿論,應該從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
洪武末年,朱元璋重重咳嗽起來,面色陰沉的看向下首的朱允炆與朱棣。
自天幕出現以來,關於立儲人選的爭議就沒有停歇過。
自己的身子已經不行了,起初聽聞燕王造反時驚怒交加,但天幕又對朱棣大加讚賞,自己也對允炆繼位有些遲疑,這才擱置下來,想再看看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