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除了北邊的敵人之外,在南方還面臨著倭寇的侵襲。】

【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倭寇就已經存在了。】

【這些倭寇往往是來自東瀛的武士、浪人甚至叛軍,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

【不僅軍事素質良好,個體戰鬥力很強悍,又狠辣好鬥,給明朝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永樂年間,朱棣十分厭惡這些倭人。

要不是北方的威脅更大,他說什麼也不會容忍這些人劫掠東南。

主要這些人生活在海上,每每侵襲總是難以全數剿滅,才一直生生不息的成為了禍患。

不過以明朝的實力,會打不過倭寇?

朱高熾輕咳兩聲:土木堡......

朱棣臉色一僵,差點把這小子忘了!

【倭寇之患累積到嘉靖在位的時候,徹底爆發了。】

【說起來,這源頭還得追溯到他們東瀛人自己身上。】

【明朝的朝貢貿易體系我們前面說過,對於明朝來說是負擔,但對於東瀛來說這就是來打秋風啊!】

【他們只需要隨便蒐羅一些不值錢的特產或者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去進貢,就可以拿好多錢回家了。】

【送上門的便宜不佔白不佔啊!】

朱元璋:......這明明是我大明天朝風度的體現!

怎麼從楚楚姑娘嘴裡說出來,聽著怎麼這麼像冤大頭似的呢?

不過也是哈,這東瀛在後世還曾侵略我華國,完全沒必要給這麼多啊!

他還沒忘記東瀛上的大銀山呢!

虧得他每年回賜這麼多金銀珠寶,東瀛就朝貢一些落後的刀兵盔甲,根本不划算啊!

【由此可知,這朝貢在東瀛那就等同於撈金的大好機會,豈能白白拱手相讓?】

【明朝發展到中期的時候,東瀛也因為應仁之變走向分裂,幕府實權旁落。】

【國內各大武士豪族爭鬥不斷,朝貢作為香餑餑自然也是爭鬥的重點。】

【明朝與東瀛之間的朝貢貿易採用勘合制度,以勘合符作為貿易憑證。】

【但在嘉靖年間,勘合符的管理開始混亂。東瀛的兩大家族勢力細川氏和大內氏,都聲稱自己擁有合法的勘合符。】

三國時期,郭嘉有些不解。

既然這個東瀛的倭人一直是為患東南,恰逢東瀛內亂,這不正是可以做手腳的時機嗎?

曹操一眼就看出自家軍師在想什麼,嘆了一口氣。

“奉孝以為這東瀛在大明眼中是擇人而噬的猛虎,還是惹人心煩的蠅蟲?”

郭嘉頓時瞭然,大明國力強盛近百年,東瀛又一直處於附屬國的地位。

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怎麼會關心區區蠻夷之地的內政呢?

只怕也沒想到倭寇之患會發展到這個地步吧?

曹操眼神沉痛,語重心長:“這何嘗不是我等一味中原逐鹿,卻忽視了虎視眈眈的西域夷族!”

“叫司馬家竊奪了天下,最終才釀成了五胡亂華的慘禍!”

【嘉靖二年的時候,大內氏和細川氏都派遣使團來華貿易,衝突不斷。】

【但人家細川氏會來事啊,有個出身大明的幕僚叫宋素卿,對大明這邊的官場有點門路,暗中行賄官員讓細川氏的船隻先進入了海港。】

【又在大明設宴款待之時,讓細川氏的位置被安排在了人家大內氏的前面。】

【這妥妥的明示,大內氏負責人能看不懂嗎?】

【這不就是說你們已經淘汰了,可以直接打道回府了!】

【偏偏這個大內氏負責人宗設謙道也不是個軟和的性子,和隊伍裡幹過海盜的人員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