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軍令(第1/2頁)
章節報錯
傳令兵聽到趙瀾那沉穩而謙遜的請求,臉上先是閃過一抹微愣,但很快,他的眼神中便透露出了一絲讚賞。
趙瀾的謹慎與穩重,完全出乎了傳令兵的意料。他原以為,像趙瀾這樣名聲已顯,初來乍到的人,在接到軍令後,或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證明自己,從而忽略了軍營中的複雜佈局與嚴格規矩。
然而,趙瀾卻選擇了最為穩妥的方式,請求他來引路,這無疑展現出了他作為一位領兵者的智慧與謙遜。
在這軍營之中,規矩與秩序乃是重中之重,任何一絲的輕率與魯莽都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
而趙瀾,這位新來的隊正,顯然深諳此道。
傳令兵身負引路之責,這本是軍營中的一項常規任務,但此事在預備營中歷來都是秘而不宣的。
在軍營的明文規定中,傳令兵確實需要為各級將領指引道路,確保軍令的準確傳達與執行。
在這看似簡單的任務背後,實則隱藏著更深一層的意義,這是閻鶴山校尉親自定下的一項規矩,也是他對新晉將領的一種暗中試探。
閻鶴山作為預備營的校尉,他並不需要篩選出十分優秀的人才,他需要篩選出的,是那些能明白軍令,遵守軍令的大多數人。
軍營之中,規矩與紀律至關重要,而一位優秀的將領,不僅要具備出色的軍事才能,更要擁有沉穩、謹慎的性格,以及對軍營規矩的深刻理解和嚴格遵守。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這是個無關大雅的笑話,違抗軍令的唯一結果,就是滿門抄斬。
因此,閻鶴山特意將傳令兵的引路之事,作為對新晉將領的一種考驗。透過觀察將領在接到軍令後的反應,閻鶴山可以判斷他們是否真正懂得軍營中的規矩,是否能夠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冷靜與理智。
趙瀾,這位新晉的隊正,顯然已經在無形之中透過了閻鶴山的初步考驗。他沒有因為急於展示自己的實力而貿然行事,而是選擇了最為穩妥的方式,請求傳令兵引路。
這一舉動,不僅展現出了趙瀾的謹慎與穩重,也讓他贏得了傳令兵的讚賞與認可。
當然,閻鶴山不止試探過趙瀾一人。
在預備營的歷史上,曾有多少人因不懂規矩、行事魯莽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他們或是得了軍令便沒頭沒腦地亂闖,最終或僥倖完成任務,或不幸被當作奸細抓捕。
在這軍營之中,一步踏錯,便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任你再有天賦、再有實力,也難以挽回那失去的機遇與尊嚴。
傳令兵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對趙瀾的讚賞之情溢於言表。
傳令兵放下了心中的感慨萬千,不由自主地朝趙瀾深深拜下,他言辭懇切,聲音中帶著一絲激動地說道:“預備營傳令步卒張水生,在此叩謝趙隊正,感激您替我先兄報了仇!”
趙瀾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弄得有些措手不及,他連忙上前將張水生扶起,一臉疑惑地問道:“我與你素不相識,何來報仇之恩?你莫不是認錯人了吧?”
張水生站起身來,眼中閃爍著淚光,解釋道:“趙隊正有所不知,我有一個同胞兄弟,他本是兵驛中的一名守卒,勤勤懇懇,盡心盡責。只是不幸遭遇了吐蕃蠻子的襲擊,已然英勇犧牲了。”
趙瀾聞言,心中已然明瞭,問道:“莫非他就是……在吐蕃人襲擊的三個兵驛中,其中一個兵驛的守卒?”
張水生點頭確認,聲音低沉:“他是第一個被襲擊兵驛的守卒,整個兵驛,全員盡忠了。我得知訊息後,心如刀絞,卻無能為力。家中老母聞聽訊息,一病不起,此番雖得了朝廷撫卹,她卻仍要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盡悲痛。”
趙瀾心頭一緊,只能儘量安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