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馮慈明命喪翟讓之手,李密怒殺季珣(第2/4頁)
章節報錯
派了援軍,本來還在擔驚受怕的小心臟又來了信心,他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領城中留守計程車兵,以及龐玉率領的偃師的軍隊,前往王世充的軍隊會合了十餘萬人,去洛口攻打李密。雙方隔著洛河對峙。
龐玉,京兆郡涇陽縣(今陝西省涇陽縣)人,祖籍南安郡(今甘肅省臨洮縣)。隋末時期,曾任監門直閣,支援王世充留守洛陽,抵抗瓦崗農民起義軍。後統率萬餘騎兵投降李淵,作為隋朝舊臣和隴西故人,受到至高的禮遇。唐高祖即位後,授左領軍、左武衛二大將軍,後出任梁州總管,轉任越州都督。唐太宗即位後,召還長安,授左監門大將軍,掌管太子東宮軍兵事務,龐玉死後,唐太宗為之廢朝,追贈豳州都督、工部尚書,表現出唐太宗對龐玉的高度評價和哀悼。
看到隋朝援軍來勢洶洶,李密正在營帳中頭疼,突然有兵卒來報,說是抓到了隋朝的奸細。李密命令帶到帳前。
原來,被抓之人正是隋煬帝派往東都的使臣江都郡丞馮慈明,本想偷偷渡過洛水,不想卻被李密的巡邏士兵抓住。
馮慈明,字無佚,信都長樂(今河北衡水)人。馮慈明十四歲時便擔任了淮南王開府參軍事,後補為司州主簿,升任中書舍人。北周武帝平齊後,授帥都督。隋文帝即位後,曾任司空司倉參軍事,累遷行臺禮部侍郎等職。隋大業十三年,馮慈明被任命為江都太守,此時奉詔前往東都洛陽,被李密軍隊俘虜。
李密聽說過馮慈明的名聲,邀請他坐下並慰問他,禮節非常周到。然後對他說:“隋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你若能和我一起,必能建立大功,你看怎麼樣?”
馮慈明說:“我家幾代人都侍奉朝廷,享有朝廷的恩惠。前者我已有過過錯,我未能好好守住家族的地位與忠誠,竟然和楊玄感一起起兵,僥倖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才有今天的處境。我現今只想著報效朝廷。王莽、董卓、王敦、桓玄等人雖然一度強盛,但最終都被消滅,罪過還牽連到他們的祖宗。所以,我是不會歸降的,至死方休,不敢聽從您的命令!”
李密聽後很生氣,就把他囚禁了起來。
在被俘期間,身陷囹圄的馮慈明並沒有放棄希望與抵抗。儘管身處敵營,但他憑藉著自己過人的智慧和勇氣,暗地裡精心謀劃著如何將重要情報傳遞出去。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馮慈明終於找到了機會。他偷偷地撰寫了一封言辭懇切、條理清晰的奏表章,詳細地向遠在江都的朝廷彙報了當前敵軍的兵力部署、戰略意圖以及自身所掌握的其他關鍵資訊。同時,他也不忘向東都寄去一封信函,深入剖析賊軍的整體形勢,提出了一系列應對之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負責看守馮慈明的席務本竟然被他的說辭打動。或許是出於對正義的嚮往,亦或是受到馮慈明義薄雲天之氣概的感染,席務本最終決定幫助馮慈明逃離這充滿危機的地方。於是,馮慈明在席務本的幫助下,趁著夜色的掩護,小心翼翼地避開了巡邏計程車兵,歷經危險逃出囚牢。
不過,他們的行動終究還是沒能逃過李密的眼線。很快,李密便知曉了馮慈明的所作所為。但出人意料的是,李密非但沒有因為馮慈明的反抗而動怒,反而對他這種忠於朝廷、毫不畏懼的精神深感欽佩。在權衡利弊之後,李密釋放了馮慈明。
得到自由後的馮慈明滿心歡喜地朝著營地門口走去,以為就此可以擺脫這段噩夢般的經歷。可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就在他即將踏出營地大門的那一刻,一道寒光閃過,緊接著便是一陣劇痛襲來。原來,翟讓早已帶人埋伏在此處,趁其不備痛下殺手。可憐的馮慈明就這樣倒在了血泊之中,結束了他短暫而又波瀾壯闊的一生。
馮慈明的忠誠和犧牲感動了天地,後被隋煬帝贈封為銀青光祿大夫,柱國、戶部尚書、昌黎郡公,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