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真正的高手總會在冷靜的思考後,主動破局(第2/4頁)
章節報錯
為刑部尚書。
李淵接到蕭造的歸順文書後,將士們一致推舉他擔任太尉,並建議他增設官署,李淵高興地採納了他們的建議。
數日以來,河東之地依舊固若金湯,尚未能被攻克。然而,這並未影響到各方勢力的動態。三輔地區的那些英雄豪傑們,每日皆有人前來投靠。他們或是聽聞了李淵軍的威名,或是懷揣著自己的雄心壯志,渴望在這亂世之中一展身手。
面對如此局面,李淵心中亦是有所盤算。他深知長安城乃天下之重心所在,若能一舉拿下,則大事可期。因此,他有心率領大軍向西挺進,直取長安。但與此同時,各種顧慮也湧上心頭,令他遲遲難以決斷。
在唐軍營帳之中,氣氛凝重又充滿著決策的緊張感。裴寂站起身來,神情嚴肅且自信滿滿地說道:“諸位,那屈突通盤踞河東郡,此誠勁敵。若我軍欲西進長安,屈突通必然不會坐視不理,極有可能出兵襲我後路,如此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依我之見,我們當先集中兵力攻下河東屈突通,先解決掉這個潛在威脅,如此再騰出手來攻取長安,方能穩操勝券。”
李世民卻微微搖頭,目光堅定地看向眾人:“大人此言差矣。兵者,貴在神速。如今我軍士氣正盛,接連取勝,長安城內守軍聞知屈突通被牽制於此,心中必有懼意。若此時我們乘勝西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逼長安,必能打敵軍一個措手不及。屈突通遠在河東,我軍若先攻河東,一來路途奔波,二來曠日持久,戰機轉瞬即逝。待我軍與河東守軍相持不下之時,長安城必將有所準備,那時再攻長安,恐多生波折。”
裴寂皺起眉頭,據理力爭:“李將軍莫要輕視屈突通。其人在隋軍多年,深諳兵法,且手下兵強馬壯。若我們舍其不擊,貿然西進長安,萬一其揮兵襲來,我軍後路被斷,前有長安堅城,後有敵軍追擊,這豈不是大禍?”
李世民步伐沉穩地踱步向前,神色堅定:“裴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長安乃都城,重中之重。屈突通即便想來救援,路途遙遠,我等行軍途中亦可設防。且我大軍士氣高昂,若趁其未反應之時直搗長安,可收奇兵之效。屈突通所守不過一郡,長安若破,其孤立無援,可不攻自破。若是先攻打河東,即便攻下,我們也必然有所損耗,再攻長安,恐難迅速得手。”
帳中眾人聽聞二人言論,也開始陷入思考。有的將領思索著李世民所說兵貴神速的道理,有的則在擔憂裴寂所說的腹背受敵的風險。整個營帳之中,爭論的火藥味愈發濃烈。
李淵聽完大家的意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深知當前局勢複雜多變,每一個決策都關係到整個起義軍的生死存亡。於是,他開始仔細地分析各種可能性,並權衡利弊得失。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斟酌,李淵終於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分兵兩路!其中一路將由他親自統率,與成功渡過黃河的王長諧等將領帶領的前軍會和,合力進攻關中地區等戰略要地。
另一路軍隊,則留下來鎮守原地,其首要任務是嚴密防範來自河東方向的屈突通大軍。這支部隊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敵情,確保後方的安全穩定。如此一來,李淵既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向關中挺進,又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後方不受敵人的威脅。
屈突通是隋末唐初的名將,以其忠誠和勇敢著稱。他的一生經歷了隋朝和唐朝兩個時期,為兩個朝代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屈突通,奚族,祖籍昌黎(今遼寧朝陽),後遷居長安(今陝西西安),是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自幼性格剛毅,喜好武略,擅長騎射。年輕時仕隋為虎牙郎將,後任右親衛大都督。
隋朝時期,屈突通在隋朝歷任多個重要職位,包括左驍衛大將軍、關內討捕大使等。他參與了平定楊玄感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