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李世民以賢德治軍,引得貴人良將紛紛相助(第2/5頁)
章節報錯
,李仲文被處死。
李仲文不僅在政治和軍事上有成就,他還有一定的文學造詣,著有《李仲文集》。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稱讚他的才能和貢獻,也有人批評他在晚年的一些行為。李仲文的一生經歷了隋朝末年的動盪和唐朝初期的建設,他在政治、軍事和文學上都有所成就,但晚年的不幸結局也為他的生平增添了複雜色彩。
向善志原為隋朝將領,因不滿隋朝的統治,於亂世中拉起隊伍,參與叛亂。在李淵率軍進攻關中時,向善志聽聞平陽公主在關中樹起了大旗,便帶領自己的隊伍投靠了平陽公主。後在平陽公主的帶領下一起投奔李淵。
李淵在短時間內得到了眾多的支援和歸附,為了鞏固軍權,穩定局勢,解決軍隊的後勤問題,於公元617年農曆九月二十一日前往蒲津視察軍情和敵情。隋朝時期的蒲津,即蒲津渡,其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間的交通要衝,歷史上多次在這裡修造浮橋,是古代黃河的重要渡口。隋文帝時期,蒲津渡是軍事行動的重要通道,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起兵晉陽,引兵自河東濟河而西,隋將屈突通守蒲津,為據李淵而絕斷河梁。
雖然蒲津渡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現代它更多地作為歷史遺蹟被保留和研究。1989年,在蒲津渡遺址上發現了唐開元鐵牛等珍貴文物,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這些文物不僅展示了唐代橋樑交通、黃河治理、冶鑄技術等科技成就,也為研究歷史地理、水文地質、環境考古及黃河治理提供了寶貴資料。
蒲津渡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地點,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文明和工程技術發展的重要場所。
李淵從蒲津渡又經臨晉(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渡過渭水,到達永豐城慰勞軍隊,並開啟糧倉賑濟饑民。
九月二十三日,李淵率眾返回長春宮。
九月二十四日,出於戰略考慮,李淵決定將臨時大本營移兵馮翊駐紮。馮翊地處關中要地,移兵至此,不僅能夠加強對關中的控制,還能有效應對來自東部的威脅,確保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
敦煌公李世民按照李淵軍令率數萬軍馬繼續向西挺進,所到之處,附近賊盜俠義之士也是紛紛率眾歸附,當義軍抵達涇陽時,營地連綿數里。此時,李世民的軍隊大約聚集了九萬兵馬。
隋朝涇陽位於今天的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此地距長安城僅剩八十餘公里。涇陽的名字最早見於《詩經》,其名源於位於涇河之北。在戰國時期,秦靈公曾以此地為臨時都城。秦並六國後,涇陽屬內史轄地。隋開皇三年(583年),實行州、縣二級地方行政制度,涇陽直屬雍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涇陽縣改名咸陽縣,但開皇十一年(591年)又復設涇陽縣。唐朝貞觀元年(627年),涇陽縣屬關內道雍州。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屬雍州涇陽縣轄。
涇陽縣不僅是陝西省咸陽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新區“西鹹新區”的戰略重地。這裡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柳毅傳書》的發生地,見證了無數歷史變遷和人物傳奇。涇陽縣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現代陝西省咸陽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在其地域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的九萬餘人的隊伍剛安置好營寨,柴紹與平陽公主也率領的娘子軍一萬餘人也趕到了涇陽與他會和一處。
李世民聽聞姐姐和姐夫趕來,高興地走出營寨迎接他們。
只見姐姐李氏身披鎧甲,腰間懸著寶劍,腳踩戰靴,一副英姿颯爽的女將風範。李世民不禁對姐姐大加讚賞。李世民看到這一幕,心中既驚喜又欣慰,滿臉笑容地向姐姐行禮說:“姐姐辛苦了!”
李氏笑著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