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方丈或其他高階僧侶的日常生活,包括飲食、起居等。侍者通常是年輕僧人,透過侍奉高階僧侶來學習和修行。清眾是普通僧人,負責日常的誦經、修行和勞動,是寺廟中最基礎的僧眾,負責日常的宗教活動和勞動。沙彌是未受具足戒的年輕僧人,主要負責學習和修行,同時協助寺廟的日常事務,是寺廟中的初級僧侶,通常需要經過多年的修行和學習才能成為正式僧人。 行者是寺廟中的雜役僧人,通常是寺廟中地位較低的僧人,負責寺廟的體力勞動,如打掃、搬運等。但他們的工作對寺廟的正常運轉至關重要。

隋唐時期的寺廟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還承擔了教育、慈善、文化傳播等多種社會功能。寺廟中的職位和職責分工主要是為了維持寺廟的正常運轉和僧眾的修行生活。雖然這些職位沒有世俗社會中的官職那樣嚴格的等級制度,但在寺廟內部,每個職位都有其特定的職責和地位。這些職位共同構成了寺廟的管理體系,確保寺廟的宗教活動和生活秩序得以順利進行。

寺廟佛堂中,高曇晟低聲對身邊幾位監院、首座弟子說道“無遮大會時,官民僧俗、百姓商賈、各方人等齊聚一堂,正是我們發動起義的絕佳時機。”

和尚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他們夜以繼日地謀劃起義,各項工作在無遮大會前基本準備妥當。

無遮大會當天,懷戎縣城內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縣令與鎮將按時前來,五十名僧人列隊夾道歡迎,將兩位大施主迎入齋壇。兩人剛一落座,高曇晟便一揮手,幾位僧人突然一擁而上,從衣袖中抽出藏著的利刃,將縣令和鎮將殺死在座位上。

齋壇內外頓時一片譁然,但高曇晟早有準備。五千名僧人和信徒被提前召來,混在當天參會的人群之中。殺死縣令和鎮將後,這些僧人和信眾便按照提前約定,很快便把現場控制起來,偌大的集會現場逐漸安靜下來。

在眾人的簇擁之下,高曇晟站在齋壇上,高聲宣佈:“今日我高曇晟為民除害,懷戎縣從此不再受暴政之苦!我即位為大乘皇帝,國號為佛,建立佛國!”

眾人歡呼雀躍,裹挾著來參加齋會的其他百姓,一起頂禮跪拜高曇晟,山呼萬歲,隨後高曇晟立尼姑靜宣為邪輸皇后,改年號為法輪。

在中國佛教,和尚和尼姑通常不會住在同一個寺廟中,因為佛教文化中男性僧人和女性僧人有不同的修行場地,一般而言,和尚住在寺,尼姑住在庵或尼寺。

然而,高曇晟和靜宣之所以會在同一個寺廟,是因為當時處於隋末唐初的戰亂動盪時期,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寺廟規模較小或特殊歷史背景,和尚和尼姑可能會在同一寺廟中共修。例如,河南信陽的靈山寺,由於歷史原因,尼姑庵被毀後,尼姑師傅們只得遷移到了靈山寺內生活。

高曇晟建立佛國後,同時也得知高開道佔據了漁陽成為了燕王。高曇晟心知單憑一縣之力難以成事,便派人前去招降高開道,承諾封高開道為齊王。

上文我們介紹過,高開道原本是隋朝舊將,因不滿朝廷腐敗,自立為王。接到高曇晟的招降信後,他心中盤算:“高曇晟雖為僧人,卻有膽有謀,若能與他聯手,或可成就一番事業。”於是,他欣然接受招降,率領五千部眾來到懷戎縣歸附高曇晟。

然而,高開道並非甘居人下之輩。他在懷戎城內暗中觀察佛國的統治,發現高曇晟不過是一位唸經的和尚,對管理國家施展政務一竅不通,於是他便開始佈局,拉攏城內各方勢力。

三個月後的一日,高曇晟在寺廟內,盤坐在佛堂中佛祖雕像之下,手中摩挲著一串佛珠,內心卻不安穩。自登基“大乘皇帝”以來,他雖以佛法治國,但眉間的紋路卻一日深過一日,忽覺,原來當皇帝和做主持是兩碼事。

尼姑靜宣輕步走近,為他披上一件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