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省盧龍縣盧龍鎮。盧龍鎮歷史悠久,自北魏以來,歷為府、州、郡、縣治所。1953年設城關鎮,1958年改城關公社,1984年復置城關鎮,1988年更名為盧龍鎮。

盧龍城內,隋朝右武衛大將軍李景眉頭緊鎖,站在城樓上,遠眺敵營。他深知高開道來勢洶洶,但盧龍城堅牆厚,糧草充足,他決心死守。

李景字道興,是天水休官人,隋朝時期的著名將領和政治人物。他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薰陶,不僅習文識字,更練就一身武藝,對軍事有著濃厚的興趣與天賦,年少時便投身軍旅,渴望在邊疆建功立業。李景在隋朝建立後,因其在北周時期參加北周武帝平齊之役和平定尉遲迥之亂的功績,被賜予平寇縣公。其出生年月不詳,但依據其人生經歷推斷,在公元618年李景約六十有餘。

李景參與了多次重要戰役,包括平定高智慧之亂、漢王楊諒之亂、吐蕃和吐谷渾等,因其勇猛善戰,多次被提拔和賞賜,最終晉升為右武衛大將軍,並被封為滑國公。

李景以忠誠正直著稱,他的忠誠和正直被當時的人所稱讚,皇帝也非常信任他。隋朝末年,李景被任命為右武衛大將軍,負責鎮守北平(今河北盧龍一帶),負責防禦北方突厥和鎮壓地方叛亂。

“將軍,高開道又來攻城了!”副將急匆匆跑來,聲音中帶著一絲緊張。

李景冷笑一聲,命令道:“傳令下去,全軍戒備,誓死守住北平!”

高開道的軍隊如潮水般湧來,箭矢如雨,攻城器械轟鳴不止。李景親自指揮,將士們奮勇抵抗,城牆上刀光劍影,喊殺聲震天動地。高開道久攻不下,心中焦躁,但他不甘心就此退兵,下令繼續圍攻。

一年過去,到了公元618年十二月上旬,北平盧龍城依舊屹立不倒。高開道心中暗恨,卻又無可奈何。

此時,遼西太守鄧景率兵來援,李景大喜,決定率部突圍,與鄧景會合。

鄧景的早年經歷不詳,但可以推測他是隋朝的一名中低階軍官,因戰功或才能逐漸升遷。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鄧景被任命為遼西太守,負責鎮守遼西地區(今遼寧西部至河北東北部一帶)。

遼西是隋朝東北邊疆的重要地區,北接突厥,東鄰高句麗,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鄧景作為遼西太守,肩負著防禦突厥南下和高句麗西進的重任。在隋末亂世中,他努力維持地方秩序,保護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公元618年十二月中旬,遼西太守鄧景得知北平(今河北盧龍一帶)守將李景面臨突厥和地方叛軍的雙重壓力。鄧景與李景同為隋朝舊將,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因此決定率兵支援李景,共同抵禦突厥和叛軍。這一行動體現了鄧景的全域性觀和責任感。

隋朝滅亡後,天下群雄並起,鄧景作為舊朝遼西太守,面臨複雜的局勢。他既需要應對突厥的威脅,又需要在各方割據勢力之間周旋。儘管史料中沒有詳細記載他的最終結局,但可以推測他可能與其他隋朝舊將一樣,最終歸順了唐朝。

副將得知將軍李景要出城與鄧景會和,眼中滿是不捨,遂問道:“將軍,我們真的要放棄北平嗎?”。

李景嘆息道:“北平雖堅,但孤城難守。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與鄧景會合,再圖後計。”

李景放棄堅守一年的北平城,出城與鄧景會合,是基於糧草枯竭、外援希望和戰略轉移的多重考量。他的戰略目的是集中兵力、增強戰鬥力、尋找戰機,並可能聯合其他隋朝舊將,共同抵禦突厥和割據勢力。這一決策反映了隋末亂世中邊疆將領在複雜局勢下的艱難抉擇和戰略智慧。

李景將副將留在城中,自己率領小隊部眾突圍,一路向東,打算先前往幽州,再與鄧景軍隊會合一處,殺回北平,再圖擊退高開道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