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長安趕走李淵”看似是一個明確的目標,但實際上是非常盲目的。李淵當時已經在關中地區建立了相當穩固的勢力,並且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宇文化及沒有充分考慮到自身的實力、後勤保障以及李淵的軍事應對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僅僅憑藉著一時的衝動和所謂的“正義性”(當然這種正義性是站不住腳的)就妄圖發起征討,這是一種缺乏戰略眼光的決策,也可能連“戰略性”都稱不上,只是為了穩住眾多想要“回老家”的將士的心。一個生性怯懦之人,面對一個龐大的政權體系,又會有多大的作為呢?

宇文化及如此不得民心且戰略決策失誤,他真的能夠透過徵兵、徵稅來支撐他返回長安的計劃嗎?江都地區的民眾會不會奮起反抗他的統治?而李淵在得知宇文化及的計劃後,又會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呢?是坐視宇文化及在江都自亂陣腳,還是主動出擊先發制人?這一切,都為後續的歷史發展留下了諸多懸念。

公元618年三月下旬,宇文化及挾持蕭皇后、秦王楊浩等,開始向北出發,目標長安。

宇文化及任命左武衛將軍陳稜為江都太守,全面負責留守江都事宜。

陳稜,字長威,廬江(郡治今安徽舒城)人,他年輕時因其父陳峴的功績而被授予府兵軍職,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陳稜是隋朝的重要歷史人物,以其勇敢和智慧著稱。他不僅在軍事上有傑出表現,還參與了隋朝對臺灣的開發,為中國的統一和擴張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稜在隋煬帝時期歷任驃騎將軍、武賁郎將等職,參與了多次重要軍事行動。他最為人所知的成就是在隋大業六年(610年)率軍遠征臺灣,陳稜在隋大業六年(610年)率領隋朝水師進擊流求(今臺灣),這是臺灣歷史上第一次被中央王朝軍事佔領,為後來的臺灣開發奠定了基礎,陳稜被後人譽為“臺灣開山之祖”。隋煬帝死後,陳稜被宇文化及任命為江都留守,但最終被李子通(隋末民變領袖,自稱楚王)擊敗並殺害。

那麼,宇文化及政變成功後,為何想要返回長安?為何不固守江都好好發展呢?

宇文化及政變成功後想要返回長安,主要是因為他缺乏穩固的權力基礎,並且面臨內部和外部的多重壓力。宇文化及的政變成功主要依靠的是禁衛軍將士的不滿和思鄉之情,他雖然成功上位,但還是擋不住將士們的盼望歸家的心態,所以這種基礎並不穩固,難以支撐他在江都長期統治,於是就宣稱要回長安,迎合拉攏這幫漢中子弟。

另外宇文化及還面臨著另一個內部壓力,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加封了司馬德戡為溫國公、光祿大夫,但心裡對其一直非常忌憚,畢竟是他宇文化及做了漁人得利之事,這種內部的不穩定因素迫使他尋求更穩固的根據地

此外,江都是隋朝的東都,政治、經濟中心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時在江淮地區活動,杜伏威自稱總管,輔公祏為長史,控制了淮南各縣。這些起義軍不僅控制了江淮地區,還不斷向江都逼近,對江都形成直接的軍事威脅,宇文化及在江都兵變後,不僅要面對內部的權力鬥爭,還要應對江都附近起義軍的威脅,這些因素共同加劇了他的困境。

北歸路上,蕭皇后及六宮嬪妃依照舊制設立御營,御營前方另搭帳篷,宇文化及在此處理政務,侍衛排列仿照皇帝出行時的儀仗隊伍。因為人員眾多,他們強徵江都人的船隻,打算沿彭城(煬帝將徐州改稱彭城郡)水路西行。宇文化及很賞識折衝郎將沈光(正四品,統領驍果軍)的勇武,命其率領給使營(即御營)駐于禁內(御營內)。

沈光,字總持,吳興人,出身官宦之家。他自幼驍勇敏捷,善於賽馬,號稱“天下第一”。大業年間,隋煬帝徵召天下驍勇善戰之人討伐高麗,沈光報名參加,並在戰鬥中表現出色,被隋煬帝任命為朝請大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