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思想,一直避免與李密產生大規模正面衝突,李淵並未與李密徹底決裂,雙方仍處於表面上的盟友關係,這為李淵後續的軍事行動留下了迴旋餘地。

總的說來,李淵的軍隊在救援過程中成功牽制了李密的進攻,使洛陽守軍得以喘息,暫時緩解了洛陽的危機。由於李淵軍隊的介入,李密的進攻步伐被迫放緩,無法迅速攻佔洛陽,這為其他勢力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透過此次救援行動,李淵進一步鞏固了在關中的統治地位,而且將其軍事部署植入中原,為後續的統一戰爭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又再次間接加速了隋朝的滅亡,各路反王在這段時間內相互爭鬥,消耗了大量實力,從軍力來說,為李淵最終統一天下創造了有利條件。

正月底,在隋朝局勢動盪不安的環境下,各地叛亂頻仍,東都洛陽就像一隻被群狼圍困的綿羊,陷入各方勢力包圍之中,其中糧食匱乏成為極為嚴峻的問題。

隋朝太府卿元文都等官員為穩定東都局勢,想出了一個荒唐的應對之策,正如現今社會一些所謂的專家,不經過調研,未經科學論證,坐在辦公室裡腦瓜子一轉,便提出一個損人不利己的主意。

他們決定招募那些願意堅守城池且能夠自行解決溫飽、不吃公家糧食供應的人,並且給予這些人散官二品的優厚待遇。前文我們介紹過,散官二品在當時的官僚體系中雖無實際職掌權責,但代表著很高的地位與榮耀。

這種舉措有著多方面的考慮。一方面,透過給予優厚待遇激勵民眾參與到守城的行動中來,以增強東都的防禦力量,抵禦可能到來的敵軍攻擊;另一方面,也是在艱難局勢下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動員民眾自救。

但他們忽略了一個主觀問題,能自行解決溫飽問題的人群,必定不會是那些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這一舉措果然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響。

許多商人受到利益的驅使,他們拿著象牙前來朝廷。在古代,象牙是一種珍貴的物品,這些商人拿出象牙有著不同的目的。有的可能是為了表示對朝廷這種積極守城政策的支援,希望能夠藉此與朝廷建立良好關係;有的則是妄圖透過與官員的交往,在東都的局勢中獲取更多的商業利益,比如在物資調配、商業特許等方面得到特殊待遇。

由於利益誘惑巨大,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前來朝見獻象牙等貴重物品的商人多得數不過來。這種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東都局勢下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一方面是官方為挽救局勢危機,倉皇失措間做出不符合實際的努力與權衡,另一方面是民間勢力基於自身利益的應對與角逐。

總之,元文都等庸官專家們採取的這個方案,不但未起到一點作用,反而讓百姓們嗤之以鼻,喪失民心。

時間很快到了二月份,李淵結合部將謀士的建議,考慮到南方地區仍然存在著隋朝的一些勢力控制區域以及地方割據勢力。尤其是南陽、安陸、荊州和襄州等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南陽位於中原與江漢平原的連線處,是控制長江流域與中原地區交通往來的關鍵節點。古南陽與今日南陽市地理位置變化不大,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地處鄂豫陝三省交界處,屬於南陽盆地。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

西周時期,南陽屬荊州,被稱為“周南”。春秋戰國時期,南陽大部分地域屬於楚國,設有宛邑。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立南陽郡,郡治設在宛縣(今南陽市)。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南陽郡,隋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南陽郡下轄多個縣,包括宛縣、穰縣等,這些地區大多位於今天的南陽市境內。

南陽在隋朝時期不僅是一個行政區域,其經濟和文化也相當發達。南陽盆地因其肥沃的土地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農業生產的重點區域。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