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隋末梟雄李密的強勢崛起(第1/6頁)
章節報錯
上文咱們講到劉文靜因李密叛亂一事,身陷囹圄。
李密我們並不陌生,前章提到過楊玄感兵敗後,他被隋軍生擒,準備押往高陽(今河北省保定市的高陽縣)監斬。但在押送途中,他透過賄賂監軍成功逃脫。逃脫後,李密在鄉間隱姓埋名,過上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
公元616年十二月,李密透過他人介紹,加入了瓦崗軍,憑藉其才智和謀略,逐漸在軍中嶄露頭角。瓦崗軍此時由翟讓領導,起初在河南滑縣東南的瓦崗寨聚眾起義。同年10月,李密建議瓦崗軍首領翟讓攻取滎陽,以爭奪天下。滎陽位於中原,是連線東西的交通要道,控制滎陽對於瓦崗軍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張須陀是隋朝名將,時任滎陽通守。身經百戰,威名遠揚。其一生經歷了無數次激烈的戰鬥,尤其是在鎮壓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方面,更是積累了極為豐富的作戰經驗。
李密深知張須陀勇猛善戰,於是精心策劃了一次伏擊行動。他巧妙地選擇了滎陽大海寺北面那片茂密的樹林作為埋伏地點,並秘密部署好了兵力。
當雙方交戰正酣之時,李密故意佯裝不敵,命令瓦崗軍有序地向後撤退。這一假象成功地迷惑了張須陀,讓他誤以為瓦崗軍已經潰敗,勝利在望。立功心切的張須陀毫不猶豫地下令全速追擊,妄圖一舉擊潰敵軍。
然而,就在張須陀率軍追到大海寺附近時,突然間殺聲四起,喊叫聲震耳欲聾。原來,他們已落入了李密事先設好的包圍圈之中,四周衝出大量的瓦崗軍伏兵,如潮水般向他們湧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張須陀臨危不懼,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迅速組織手下士兵進行抵抗,奮勇殺敵。但無奈敵眾我寡,瓦崗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張須陀所部逐漸陷入絕境。
儘管他奮力拼殺,左衝右突,撕開了一條生路,但為了救出被圍的隋朝將士,張須陀又四次衝進敵陣營救部下,但終究難以抵擋瓦崗軍的猛烈攻勢。這位曾經戰功彪炳的隋朝名將在經過一番苦戰之後,最終因力竭被擒,壯烈犧牲。
到了公元617年2月,李密再次向翟讓獻計,認為興洛倉(洛口倉)糧食數量巨大,容易攻取,建議翟讓不失時機儘快出兵奪取。
李密對翟讓說道:“大哥,如今東都洛陽空虛,士兵沒有經過訓練;留守的越王楊侗(楊廣之孫)年幼,輔佐他的官員政令不統一,城中士人和百姓離心離德。尤其是留守官段達、元文都愚鈍而無謀略,依我看來,他們不是將軍的對手。如果將軍能採納我的計策,天下便可輕易平定。”
翟讓聽後,分析時局,認為李密說的很符合目前實際,採納了李密的意見。於是李密立即派他的黨羽裴叔方去偵察東都的虛實。但不巧的是,洛陽的留守官員發覺了他們的偵查行動,開始做防禦準備,並且快馬向江都告急,請求支援。
裴叔方趕忙返回向李密彙報了這一突發情況,李密聽後,馬上找到翟讓,說道:“形勢如此,我們要立即採取行動。兵法上有云‘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如今百姓飢餓,洛口倉庫存糧食很多,距離東都洛陽有一百多里,將軍如果親自率領大軍,輕裝前進,突然襲擊,隋軍遠在千里之外,必定無法及時救援,又沒有防備,我們奪取洛口倉就像路上拾物一樣容易。”
李密看到翟讓有些遲疑和顧慮,頓了頓,繼續說道:“我們突發奇兵,等到他們(隋軍)得知訊息,我們已經佔領了洛口倉。咱們先開啟糧倉讓百姓們任意取食,這樣一來,周邊的百姓必定會歸附我們!百萬之眾,一朝可集,我們養精蓄銳,以逸待勞,縱使隋軍前來攻打,我們已有防備。然後我們釋出檄文,召集四方豪傑,引薦賢士豪傑並藉助他們的力量,選拔勇猛強悍的英雄志士並授予他們兵權。對作戰英勇有立功表現的將士,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