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全國遍地現皇帝,豈能讓迷樓吳娃來背這個鍋(第3/5頁)
章節報錯
(今福建福州),自稱皇帝,是隋末江南地區的重要起義領袖之一。
朱粲起兵南陽(今河南南陽),自號楚帝,其部隊以殘暴著稱,後為唐朝所滅。
李子通起兵海陵(今江蘇泰州),自號楚王,後投降唐朝,再次反叛被殺。
邵江海起兵岐州(今陝西鳳翔),自號新平王,是隋末關隴地區的一支起義軍。
薛舉起兵金城(今甘肅蘭州),自號西秦霸王,建立了短暫的西秦政權。郭子和起兵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自號永樂王,後歸附唐朝。
竇建德起兵河間(今河北河間),自號長樂王,是隋末北方重要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後建立夏國。
汪華起兵新安(今浙江淳安),自號吳王,控制了江南部分地區。
杜伏威起兵淮南(今江蘇揚州一帶),自號吳王,是隋末南方的重要起義領袖之一。
李密起兵鞏縣(今河南鞏義),自號魏公,後建立瓦崗軍,成為隋末最大的農民起義軍之一。
王德仁起兵鄴城(今河北臨漳),自號太公,是隋末河北地區的一支起義軍。左才相起兵齊郡(今山東濟南),自號博山公,是隋末山東地區的一支起義軍。
羅藝起兵幽州(今北京一帶),後歸附唐朝,成為唐朝初期的重要將領。
左難當、馮盎、李義滿等人也在不同的地區起兵反抗隋朝統治,自稱帝王,且有相應的稱號。在這個歷史階段,起義軍首領稱帝事件頻發,這裡不再一一羅列。《隋唐演義》和《大隋興衰四十年》是對隋朝農民軍起義記錄比較詳細的兩本歷史著作,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可以找來深入瞭解一下。
因隋煬帝楊廣南巡,不理朝政,統治力量空虛,這些起義軍在同隋軍的作戰中,逐漸從分散走向聯合,形成三支強大的起義軍,即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軍。
除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還有許多不成氣候的小股勢力形成了土匪賊寇,在各地劫掠,騷擾民間,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更多的苦難。
而隋煬帝身邊的阿諛奉承之徒,如被稱為楊家奴的王世充、裴矩、宇文述、虞世基、郭衍等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卻故意隱瞞各地的揭竿起義之事和戰況,不向隋煬帝報告實情。
正如內史侍郎虞世基,他很瞭解隋煬帝那驕奢淫逸、好大喜功且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尤其對有關農民起義的壞訊息更是深惡痛絕。於是,每當有戰線將領或是地方郡縣的官員心急如焚地前來稟報戰況失利並緊急請求支援之時,虞世基總會不動聲色地將這些報告暗中加以壓制或者乾脆大幅削減其中關鍵資訊。
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向隋煬帝進言,輕描淡寫地說道:“啟稟陛下,此等無非是些許雞鳴狗盜之徒罷了,那些郡縣的官吏們已然全力展開追捕行動,相信用不了多久便能將其一舉剿滅乾淨,懇請陛下無需為此勞神費心啊!”
隋煬帝聽後,竟覺得虞世基所言甚是有理,不僅對他的話深信不疑,甚至有時候還會大發雷霆,嚴厲斥責那些如實前來報告軍情的使者,怒斥他們信口胡謅、妖言惑眾。就這樣,由於虞世基的瞞天過海之計屢屢得逞,隋煬帝始終被矇在鼓裡,對於國內日益猖獗的盜賊之亂一無所知。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盜賊勢力愈發壯大,猶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開來。眾多郡縣紛紛淪陷於盜賊之手,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但這一切都未能傳入隋煬帝的耳中。
再說上面我們提到過的隋將楊義臣,智勇雙全、威名遠揚。他率領著精銳之師,與河北地區的數十萬賊兵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戰場上,金戈鐵馬,喊殺聲震耳欲聾。楊義臣身先士卒,指揮若定,麾下將士們更是奮勇殺敵,銳不可當。經過一番激烈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