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李世民獻計亂敵心,忠義烈女捨生取義力解雁門之圍(第1/3頁)
章節報錯
十六歲的李世民拜別了父親李淵,帶著一隊人馬匆匆趕至太原城,順利見到了雲定興。雲定興凝視著這位風華正茂、英氣逼人的少年,內心不由自主地湧起了愛才之情。
前文我們講過雲定興是一位典型的投機分子,他看眼前少年非同一般,就多聊兩句。問及李世民姓名身世,李世民一一如實作答。雲定興聽後,心頭先是一驚,隨後心中大喜。驚的是十六歲的李世民小小年紀氣度不凡,舉止落落大方,談吐不俗。喜的是這個少年可是當今皇帝的皇親國戚,這要是能夠攀龍附鳳,豈不鳶飛戾天!
雲定興趕忙將李世民引入營帳之中,設席款待。酒過三巡,雲定興開口道:“世民啊,我觀你非池中物,今日前來所為何事?但說無妨。”
李世民恭敬地起身作揖,說道:“將軍,如今突厥屢屢犯境,現如今又圍困我朝聖上,掀起戰亂,百姓苦不堪言。我雖年少,卻也想出一份力,願追隨將軍左右,擊退突厥,解救皇上,共御外敵。”
雲定興聽後,撫須大笑。“哈哈,好小子,果然有氣魄。不過這戰場上刀劍無眼,你可有懼意?”
李世民目光堅定,朗聲道:“為國為民,何懼之有?”雲定興心中更加讚賞,當下便決定讓李世民留在軍中。
李世民在自身能力素質出眾,又有出身於名門望族的背景,條件優越,成功透過雲定興的面試。史書中並未提及李世民在雲定興手下擔任具體的職務,結合當時官吏制度以及後來李世民能夠向雲定興提出作戰建議來看,他在雲定興身邊可能是一名幕僚或參謀。
幾日後,雲定興領兵救駕雁門關外。他深知面對強敵,單純的硬碰硬並非上策,必須運用智謀才能克敵制勝。
正當雲定興思索對策之時,李世民前來向他獻上了一條疑兵之計,李世民分析道:“始畢可汗此次圍攻雁門郡,是有備而來,據探報,他這是傾舉國之兵要致陛下於死地,而且突厥兵士所向披靡,佔我城池三十九座,目前士氣正旺,我們若要強攻,未必取勝。”
雲定興饒有興致的看著這年輕的軍參,問道:“世民有何妙計,可破敵軍之圍?”
李世民繼續言道:“白日裡,我們令將士們張展軍旗,夜間則持續敲擊鉦鼓,以此營造出大軍逼近的態勢,矇蔽敵人。突厥軍隊若誤以為我軍大量援兵將至,必會心生怯意,從而不戰自退。”
雲定興聽後眼前一亮,深感此計甚妙。他立即採納了李世民的建議,並迅速部署實施。白天,雲定興命令士兵們高舉軍旗,在營地四周來回巡邏,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宛如千軍萬馬般壯觀。夜間,他又令士兵們輪番敲擊鉦鼓,那震耳欲聾的鼓聲在夜空中迴盪,令人心悸。
突厥軍隊原本把雁門關圍困得水洩不通,志在必得。然而,在雲定興和李世民的疑兵之計下,他們開始心生疑慮。白天看到的軍旗和夜間聽到的鼓聲,都讓他們誤以為唐朝的援軍已經趕到。這種心理戰術讓始畢可汗等突厥將士夜不能眠,生怕隋軍突然發動襲擊,造成他們兩面受敵。突厥軍隊開始變得人心惶惶,士兵的鬥志已開始逐漸減弱。
此時的始畢可汗被隋軍的疑兵之計鬧得寢食不安,又聽得探馬來報,隋朝的其他大批援軍已經到達忻口(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如果雁門久攻不下,隋軍將對突厥軍形成反包圍的局勢。
但隋煬帝這塊即將到口的肥肉,他又不忍放棄,這大好戰機若要失去,必定有生之年還要臣服於隋朝。就在他猶豫不決之時,義成公主送來急報,謊稱北邊有急,始畢可汗擔心後方有變,在權衡了各方利弊後,選擇了撤軍。
看到突厥急退撤兵,雲定興命隋軍乘機追趕到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俘虜了突厥2000餘人後撤回。
義成公主在突厥軍隊勝敗存亡之際,